-1-
哈佛大学有一门课程叫《幸福课》,曾长时间占领网易公开课热门排行第一,这门课的老师塔尔博士也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有时候会想,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塔尔博士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的这个观念和《流失的幸福》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莱恩观念几乎一致,罗伯特•莱恩认为,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让人们趋之若鹜的金钱、自由、民主、平等,不过是实现“幸福”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但现实却是,大部分人将幸福与财富视作正相关的关系,他们认为,越有钱就会越幸福,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罗伯特•莱恩在《流失的幸福》这本书里,详细地辨析了幸福与抑郁、收入、市场、民主和个人等五个方面的关系,他用大量的数据调查、个人研究的例子系统地解答了人类关于金钱是否能买到幸福的疑问。作为政治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作者罗伯特•莱恩在本书中用他专业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的社会调查,向读者阐述了幸福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在这本书里,罗伯特•莱恩更多的是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下民众关于幸福的认知,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在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西方社会里,民众更容易获得幸福。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发达国家的抑郁症发病率要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这是不是就可以间接证明金钱和幸福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
-3-
书里也提到,处于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幸福感高于某些发达国家。这个结论其实是有历史依据的,亚洲国家自古以来崇尚集体主义,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惯一直延续到市场经济社会,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减弱,但仍然存在。而作者认为人是幸福的主要因素,所以以情谊为重的亚洲国家幸福感相对高一些。
还有一个原因是幸福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很难从表面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比如书中出现的用以测量幸福感的问题:“总的来说,你认为自己最近过得如何呢?一般快乐、非常快乐还是不太快乐?”“到目前为止,你认为你的人生如何呢?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这些问题都太笼统,相信得到的答案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过年回家或亲戚聚会,大家一般会被问:“最近工作怎么样啊?”“买房了吗?”“结婚了吗?”“生小孩了吗?”几乎没有人会问“你幸福吗?”这是因为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工作、房子、伴侣、孩子是人生最重要的四件事,在他们看来,只要这四件事完成,人生就圆满了,当然也就幸福了,但是否真的幸福,往往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和幸福相关的有趣的观点,是一本值得我们精读的书,希望看完这本书后的你,能明白让人感觉到幸福的是人,而不是钱,正如作者在封面写到的一样,“有一天,我们终将富到买不起幸福。在此之前,请珍惜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以及那些被称之为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