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体”散文到底有何妙处?
以《蚯蚓》为例浅析“抄书体”散文的行文艺术
《蚯蚓》是周作人先生的一篇散文。因为是散文体,所以文章把散文之“散”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蚯蚓》一文中,作者没有像大众所见的散文那般行文,而是以一种“抄书体”的形式在表达自己对于蚯蚓的认识,给读者呈现了蚯蚓的全貌。
作者引用大量的典故,结合古今中外,将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体格构造等都描写得十分细致。这一系列的典故使得散文具有浓浓的书卷气息,展现了散文文辞之“雅”。当然,作为散文,作者也不曾忽略散文之“俗”,在运用典故的同时也夹杂地采用了乡村俗谚对蚯蚓进行说明。可以说这种“俗”是散文朴素而真实的存在,常常会给读者以自然轻松而又贴合生活实际的“俗气”。
一、雅俗共借,鉴赏有佳
在王耀辉先生的《文学文本解读》中,“散”、“美”、“真”是散文的三个基本的美学特征。但在周作人先生的《蚯蚓》中,这三个美学特征并没有直接从作者的口吻中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作者的多次引用,借由古今中外的缤纷多彩的典故来渲染出散文之“美”,散文之“真”和散文之“散”。其中散文的“真”和“美”在作者借用的雅俗之典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作者在第一段介绍完自己对于蚯蚓即曲蟮的吟鸣的认识之后,便在第二段起始位置引用了古言来说明蚯蚓的歌吟之说。如“蚯蚓一名蜿膻,一名曲膻,善长吟于地中,江东渭为歌女,或谓鸣砌。”这样既用实例来印证了自己前面所发出的观点,又因为这样的“抄书体”引用使得文章在初始部分就能够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触,浓浓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
紧接着古言的引用之后,作者又以一种自由之散漫的口吻,亲切自然地说出有关于蚯蚓的乡间俗谚。这不仅与前面的古言之雅形成对比,也恰好契合了较为“平民化”的读者的兴趣爱好。古言之“雅”对于“学术化”的读者来说是高雅,而俗谚之“俗”对于“平民化”的读者是生活自然,两者皆有可赏之美味,两者均能在各自所在行的领域进行自我的最为准确的鉴赏,可谓鉴赏有佳。
诚然,这样的雅俗共赏的“抄书体”,十分自然而巧妙地将蚯蚓之吟鸣的声音呈现给读者,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赏到这美妙的自然之声。
二、古今交织,混笔非杂
不论是小说,还是戏剧,亦或是散文,作者在自己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都会或多或少地夹杂着一些古言古词来润化文章的“气色”,以达文辞之美,文章之气。在周作人先生的《蚯蚓》这篇“抄书体”的散文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作者所“抄”之文,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言,同时也把白话文“参与”其中。一古一白,使得文辞具有一股深厚的历史余味,也透露这一股淡淡的现代气息,令读者读来,初感晦涩,又读尝味,再读深思。看上去这般的错综复杂的行文,似乎过于散乱混杂,但实则作者带着自己的构思来行文,读者读起来也并未有过古今交织的之感,相反,读者的每一次试读都能够从中得出有关蚯蚓的一些内容,其理解有深有浅。
例如作者引用孟子的“蚓无爪牙之利,筋脉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写出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韧的筋骨的身体构造以及食土饮泉的生活习性。后面又引用英国怀德的《色耳彭的自然史》写出了蚯蚓可以作为肥料,以滋养土壤,是一种天然纯粹的养料。其总结说:“土地假如没有蚯蚓,则即将成为冷,硬,缺少发酵,因此也将不毛了。”这样的白话文可以说是很容易读懂的了。
文章行文之间还有许多类似的举例“抄书体”,在此就不赘述了。总而言之,这种古今文辞的交织运用,使得散文之“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让文章更为充实丰满。看似混乱的笔触,其实是在有条不紊地对蚯蚓进行解构。哪怕读者可以多用些心,而非走马观花,定能从中获取有关蚯蚓的绝大部分知识。
三、中外结合,妙典生花
人们常说中外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一国之文化皆有其特色之处,但关于事理和真相却又殊途同归。故而,周作人先生的《蚯蚓》所引用的中外之典,在此方面便显得别具一格,无形中令读者读到了一种妙典生花之效。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抄书体”的形式,这样的表达方式无疑需要许多的引用才能构建起整篇文章的框架,故而除去雅俗之词,就不得不多考虑古今中外之典了。然而,所谓引用也并非胡搅蛮缠地一通瞎引用,并不是信手捏来,毫无逻辑连接的引用,而是结合文本,契合文词,照应主旨地去引用,周作人先生在《蚯蚓》一文中就处理地极为恰当,这毋庸置疑。
例如文本中引用汤木孙的一篇《自然之耕地》,其抄录了大量的文词来说明蚯蚓关于打洞的生活习性,把蚯蚓打洞、碎土这些生活习性描写的十分详细,又加上后面怀德的《观察录》、瑞德女医师所著《性是什么》等的抄录,都在描写蚯蚓的身体受精及其生活;由于国土差异可能导致中外蚯蚓习性未必一样,所以作者在后文中也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山海经》里面有关蚯蚓受精的提及和我国宋代《太平御览》九四七引郭景纯《蚯蚓赞》中有关蚯蚓“雌雄同体”的描述,最后大底明了了蚯蚓生殖和“雌雄同体”的问题。
“抄书体”散文的艺术特色之妙,正是在于它的作者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古言现言以及雅俗与共之言来顺应各类读者的偏好,使得文章更能被万千读者所吸引,也更加受到读者的关注和鉴赏。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更有利于其对于文本本身的理解,从而更为轻松地获得有关蚯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