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题记(选自白居易《池上二绝》)
我之所以把围棋比作是最美的诗,是因为围棋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和高雅的娱乐形式自古以来就与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现代人说:诗是用优美的韵律,凝练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来表达人的意志,愿望和情感,最具有韵味的文字。我想围棋也是如此吧。
琴棋书画中的棋特指的就是围棋,它与诗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不同的诗境,棋境可以把棋盘上的双方争斗淡化,将杀气化为一种“幽”的境界。比如文章中的题记就表明了:和煦的阳光映照两个僧人下棋的竹林,但却看不到人的影子,只有对弈的落子的声音从中阵阵传来,确实是意境悠长,趋归自然。
围棋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哲理智慧与思辨意识的结晶,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包含了我中华厚实且独具韵味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奕”中的淡雅风情、豁达有度、理智并存融合了中国军事、哲学、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黑白之间,纵横之上,下棋之人将自己从棋艺中的得到的悟解和内涵融入到行棋思路之中,棋盘内外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从表面上看围棋的棋盘格子死板,缺乏生机与变化;棋子除了以黑白分清敌我外,也无论分工,不知性能,可当如此的棋落在如此的盘上,就突然神奇地活了起来,由少到多,自简至繁,招招式式都于平静之中在谋在杀,一着能使通盘皆活,亦能使满盘皆输,变幻莫测,不可端倪,对弈双方都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斗争。更吸引人的就是围棋中阴阳谋略的结合,这正是典型的中国文化。
我对围棋最早的认知是在童年看动画片《围棋少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正处于一个懵懂的时期,只是知道江流儿(主人公)的棋术是技艺超群的。直到上了大学,才真正的开始对围棋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围棋的棋盘纵横各十九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共361个交叉点,在棋盘上标有几个小圆点,称为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称为“天元”。它的棋子是扁圆形,分黑白两种颜色,一般黑子的数量为181颗,而白子的数量是180颗。黑子先行,双方各种对弈,展开一系列的厮杀。而下棋需要一个相对于比较安静的地方抑或是安静的状态。所谓的“观棋不语”真君子也是这样的道理。在下棋的过程中也有“人生如棋、落子不悔”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是体现了人生的一个态度: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打算,要选择一条合理的路,俗话说:当你的面前面临两种选择的时候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都会后悔,但是不管你选择哪一条路请想下棋一样静心的走下去,努力的走下去,这样的话你一开始选择的那条路便是最好的道路。这个道理就像下棋一样的“人生如棋、落子不悔。”
我从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人生如棋,棋局万变;棋势无定,棋中不同的角色各有千秋,你扮演的角色需要你的功底,你吟诵的诗篇需要你的积累。人生如棋,人如棋子,有时需要听从别人的摆布,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棋局,做一个棋手,那是需要你的努力和机遇。也许,正是因为有棋落无悔的规则,所以才会有棋如人生的说法。又或许,不论多高的棋家都控制不了棋局的最终结果,犹如无论多深的智慧都预知不了人生。
我觉得现在的我对“棋如人生”的这种看法是完全没有能力去理解的,我只能在今后的磨练中慢慢的去体会吧。
有人说,围棋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就个人而言,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那些大量与围棋相关的文学作品不但从各个角度精心描绘了围棋、高度赞美了围棋,而且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解读了围棋与文化,围棋与人生的关系,也可谓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种传奇。
金庸说过:围棋是严谨的思想锻炼、推理锻炼,是"头脑体操". 这可见了围棋是围而相杀的游戏,每下一子就等于出动一兵向对方进攻,迫使对方设法应对,而对方下子也是在向你进攻,要求你设法打退他。这种不断进攻与防守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得到不间断地锻炼,变得日益灵活、聪明。很多小朋友对数字的加减乘除感到枯燥无味,而下围棋运用数字的机会很多,可以让你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纳数学,使计算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围棋的竞争过程紧张激烈,双方斗智斗勇,能有效地培养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细致的分析力、灵活的应变力、全局的统筹力,使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从小培养这种兴趣爱好也是极好的。
棋下到最高境界应当是只存风骨而不拘理法的。只有不拘泥于理法限制,才能使围棋“千古无重棋”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这种魅力恐怕也是其它棋牌所可望而不可及的吧。围棋在主观能动精神,全局统揽理论,平等互动思想,辩证思维方式等等方面都与中国经典思维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更可见围棋之于中国的源远流长,更不愧其“黑白雅艺”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