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组高晓松的恶搞PS图片在网上疯传,图片中,高晓松似乎正在作做某种“难以描述”的事情,然而却很庄重严肃,反差强烈,颇有喜剧效果。
12月19日,高晓松回应称:“三俗!斯文扫地!并且,为啥别人都瞑目享受辣么舒服,只有我戴着眼镜慈祥地出戏了?”网友纷纷调侃道:“因为您是C位啊!” “您被强行拥有了姓名!” “哈哈哈哈哈哈没眼看!”
是为“网络红人”的日常。
但不管怎样,高晓松都是一个“奇人”,这一点,即便对于那些讨厌他的人来说也是无可否认的。
怎个奇法?
家世之奇
有网友评价高晓松说他不懂得贫穷,以他的家世来看确实如此,虽算不得有多显赫,却是非常殷实的。他从小衣食无忧,自然无法体会贫穷,也就谈不上懂了。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一点,而是他的家庭知识之富有,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势必对他此后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且看他的家世: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女士,确实是出身望族,资料比较详实。张克群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高晓松的外公张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工程师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力学家,与钱学森自幼即为同窗好友,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一手创办了深圳大学,并担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
高晓松的外婆陆士嘉,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关门弟子。陆士嘉是中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筹建人之一,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陆士嘉的祖父陆钟琦在清代时曾任山西巡抚。
高晓松的外舅公施今墨,是中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医学家、教育家、改革家,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高晓松的舅舅张克潜,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电子物理与器件教材编委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高晓松的父亲高立人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就连他的继父黄二陶,也是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生,开国总理黄炎培之孙,水利大师黄万里之子。
真是名副其实的“高知”家庭,就我目之所及,这样的家庭实在不多,可谓一奇。有着这样的出身,高晓松很难做个普通人。
经历之奇
本来,高晓松的人生道路已经被父母给安排好了,上清华大学,出国留学,然后当一个科学家。他这样说:
当你的外公是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舅舅是科学家、教授兼博导,妈妈是建筑学家,你要是不能当上个什么专家、学者,就会有一群人说你“长坏了”。你永远是“别人家小孩”眼中的“坏孩子”。
高晓松一开始是顺从的,努力做一个乖小孩。1988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0年,他在校外和来自各个高校的的蒋涛、戴涛、赵伟、老狼等人组建“青铜器乐队”,没有经费,乐器老旧,吉他和贝斯不超过一百块,没有鼓槌用刷子把替代,音响是用电子管收音机改装的,他们却唱得欢快。为了生计,高晓松带领乐队四处走穴,开始了一年多的流浪生涯,人家是北漂,他是南下。有一次,在海南的一家歌厅演出,他们坚持不唱粤语流行歌没几天就被老板一气之下辞退了。诸事不易。
大三那年,他强烈地意识到他将来是不可能去做什么科学家的,于是,退学手续都没办就出逃了。当时不知怎的,出现了高校退学的热潮,不过,高晓松显然不是跟风,他有自己的想法。
退学后,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预备班学习电影,他可不管什么找工作啊,挣钱的事儿,就像他后来批评博士梁植时说的,“名校乃是国之重器而非职业培训班”,这句话让一心为工作着想的梁植哑口无言。九十年代的高晓松并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但他无疑是勤奋的,是没有什么功利的,他只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怎奈1992年投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落榜,又去亚洲电视艺术中心任实习编导及编导。
此后他成立了名为麦田音乐的公司,拉宋柯入伙,发了三张专辑。高晓松的《青春无悔》,朴树的《我去2000年》和叶蓓的《纯真年代》。三张专辑红极一时,却并没有带来收益,盗版蜂起不由让他叹“唱片已死”。公司陷入了困境,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起。高晓松有点心灰意冷,毅然决定周游世界,他说:“哪怕所有的钱都花光了也没关系。”游历回来他深有感触,说了一句:“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且不论这句话的对错,他也是高晓松自己的体会。
再然后,网络时代突然来临,高晓松立马就变成了一个“网红”,他敢于黑人,也敢于自黑,自称“矮大紧”。从一个“高知”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最终走上了反叛的道路,搞音乐、开公司、拍电影、当主持,做网红等等,一看就是不务正业玩心太重,要是他的祖辈泉下有知肯定要破口大骂。可是,高晓松只是在过着自己的生活啊,挣开束缚,拥抱自由,我想,如果阿里巴巴没有给他宽松的工作环境,他还会跳出来,就像当年退学。
才华之奇
尽管他说的那句“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已经成为“文青”们的口头禅,也被很多知识分子嘲讽,比如上文提到的他对贫穷的无知,就是某些知识分子的论调。但是,他的在音乐上的天赋还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承认。他是当之无愧的“校园民谣”的奠基人之一,是当时民谣届的风云人物。我对他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及《模范情书》印象较深: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
这首歌写的是同桌之情。写同桌之情的歌也许有很多,但是像《同桌的你》这样传唱至今成为一代人记忆的恐怕不多。而老狼用他低沉而又沧桑的嗓音演唱,更是勾起了听者无限的怀念,歌词和嗓音搭配绝佳。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无声无息的你
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
如今再没人问起
分给我烟抽的兄弟
分给我快乐的往昔
你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
摇摇头说这太神秘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这首歌写的是舍友之情。据说高晓松上大学的时候,一次他回到宿舍,说:“哥们今儿当了一回陈世美!”上铺的舍友问他:“陈世美是谁?几年级课本儿里的?”高晓松用夸张二字来形容舍友的无知。但鄙夷之后,他每天都会回答舍友一个问题。1993年夏天,清华大学88级无线电专业毕业(当时学制5年),高晓松同寝室上铺的兄弟钟卫东给他打了个电话,接完电话他跑进厕所,出来后写了一首歌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是一段佳话。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
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
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
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
我要你打开你挂在夏日的窗
我要你牵我的手在午后徜徉
我要你注视我注视你的目光
然后默默告诉我初恋多忧伤
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
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
我像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
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
——《模范情书》
这首歌写的是爱情,是一种关于爱情的憧憬,虽然写得很“文艺”,但没有矫情的味道。有关爱情的想象,至少在高晓松那里,都汇聚在这首歌里了。
这三首歌都是很真挚的,无论是歌词还是情感,眼下再难有这样真挚的歌曲了。另外一首带有戏谑和调侃风格的《杀了她喂猪》,又是另一种真了,表现的就是“浮躁”与“不安”。
高晓松的口才也是惊人的,我听他跟比尔·盖茨的对话,能感觉到他对语言的把控很到位,背后肯定有生活和阅历的厚度在支撑,否则也就不会有《晓说》《晓松奇谈》,也不会加入蔡康永的《奇葩说》,更不会有《鱼羊野史》的出版。如果你把他当做一个严谨的学者或者专家,那就错了,他只是一个“民间说书人”,说书人能没有口才吗?是的,他的“脱口秀”和书籍存在大量学理上的硬伤,但是你能跟一个说书人较劲吗?有趣,就够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有这样一个“幽默”的“说书人”,也是一种宽慰啊!
高晓松有很多缺点,攻击他的人可不少,但他好像不在乎,你们说你们的,他玩他的。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特点,浮躁、多元、复杂,他同时又具备“成功人士”的各种优点,有背景、有才华、有阅历、懂交际等等,这促使他似乎做每件事都能“脱颖而出”,无论是音乐,还是电影,或者脱口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新时代的缩影,他的“奇”,恰恰在于,新时代造就了他,他反过来“击败”了新时代,他以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态面对那些浮躁、多元和复杂,嬉笑怒骂,好不快哉!然而,再深一点,就会发现,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失败者”,他没能至始至终坚持做一件事,将之做到极致,他游离于音乐、电影和脱口秀之间,什么都能做,却什么都没做好,他是“热”,甚至被称为最有价值的个人“IP”,但这并不代表他的高度或者水平已经超然。
跟风的太多了,几乎半数以上的人都选择随波逐流,甚至毫不犹豫地接受现成的安排,那高晓松这样的人就显得很稀缺了,始终坚持自我,不惧别人眼光,向固有的生活提出挑战,并选择自己想要的那一种。然而,我们还是缺乏那种“从一而终”的工匠啊,这才是决定未来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