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仨准备好,上路了。七十年代早期的中国农村还比较穷,吃饭还多少成问题,就别提什么交通工具了。
娘一手牵着一个,高高兴兴的上路了。天已不早,路上走着三三两两的赶集人。
走在路上,未免会遇上熟人,都会互相打个招呼。寒暄几句。
路上走着,为了避免无聊,有娘提议,三个人分别讲故事,娘讲一个,女孩讲一个,男孩说一个。
娘说了讲故事的规则,娘说:我先讲一个,你们认真听,听完你们再讲,你们可以讲娘现在讲的,也可以讲原来听到的,看到的,什么样的都行。
如果谁讲不出来,就要惩罚。怎么惩罚呢?就是随便想,编一个故事讲出来。
好了娘开始讲故事了:
古时候,有个小孩叫孔融,孔融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这就是有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好了你们两个现在可以开始讲了,谁想先讲?
男孩说:娘我先讲,好,你说,从前有个小孩,叫孔融,他有哥哥也有弟弟,娘亲洗了一盆梨,孔融拿来一个最小的,爹问为啥不拿个大的,他说,他要让着哥哥和弟弟,爹爹垮了他。
娘听完小男孩讲个故事,别提多高兴了,夸奖到,没想到我们家哲哲这么厉害,我们给弟弟鼓掌。娘和女孩给小男孩鼓掌。
行人看着这娘三个,有说有笑,还欢呼雀跃,不时回头看看,投来善意的目光。
这时候有个本家伯伯赶着个小牛车从她们身边走过,热情想邀,让娘仨坐上车一起出发。
伯伯喜欢哲哲,抱着哲哲坐在前面。在车上小男孩别提多高兴了,他向伯伯问这问那。
一会问伯伯,为什么要让牛拉车啊,牛多累啊,我和娘走了这么一会儿,都累的不行,难道这牛不累吗,他拉着车还要拉着你,姐姐,还有娘?
伯伯听了笑着说:“他不累,他可有力气了,你娘没给你说过有个成语叫什么什么牛?哲哲笑的前仰后合,笑着说,那叫力大如牛,这个你都不会?我娘早就跟我讲过,牛可有劲了。
娘给我讲的有关牛的词语可多了,比如,九牛一毛,气壮如牛,牛气冲天,牛马蛇神……等等。
伯伯越听越高兴,一直夸着小男孩。你这孩子,感情刚才你是给我下了个套啊。
几里地的路程,一会儿的功夫就到了。集市已经挤满了行人,牛车是进不去了。伯伯把我们放下,让我们先走,他去安置牛车。
我们下了车。娘领着我们往里走。娘说:“今天我领你们玩个痛快,怎么样?姐弟俩都说好。可是怎么玩呢?娘想了想,我还是先领你们随处转转吧!你们还小,转的地方多了,累着你们,咱可就回不去了。姐弟俩异口同声的说好。
集市上,各种各样的物品已经摆满了街道。娘说,你们两个好好看,如果有啥不懂的就问娘,娘给你们解答。姐弟俩个点头。娘还说:要牵好娘的手,千万别走丢了。
说好后就上路了。走了不多时,看到前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好像是前面出事了,好多人都往这边跑来,原本就拥挤不堪的道路,现在更显得拥挤了,娘三险些被挤倒。娘一看不行。拉着孩子去了另一条小路。
这边人不是很多,也有一些摊位。有卖锅碗瓢盆的,还有一些卖杂货的小摊位。娘三个漫漫悠悠的毫无目的的走着。正在这时有个吹糖人的小摊位映入眼帘。孩子们拉着娘的手向那里走去。
捏糖人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老人摊位前已经摆了几个刚刚捏好的糖人。有小狗,小鸡还有刘关张三员大将。
小狗,小鸡的孩子们是认识的,可刘关张三员大将,她们就没有听说过了,哲哲看着关羽的糖人,来了精神,问娘,能不能给他买一个,娘答应了,问小雨要个啥?小女孩雨雨喜欢蜻蜓。娘给他们一人买了一个。
老人一看来了生意,立马制作起来,老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
老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一会儿就把栩栩如生的关羽捏了出来,然后再涂上颜色,更是逼真。
一双儿女看的入了神。老人再用同样的手法给女孩捏了个蜻蜓。
这时又过来了几个孩子,各自要了自己喜欢的糖人。孩子们都不愿意离开,一直盯着看。
眼看已过中午,日头偏西。我听到孩子们的小肚子时不时的发出抗议,“我都饿了,你咋还不吃饭啊! ”可孩子们好像早把吃饭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他们都仔细的看着老人如变戏法似的捏着各种各样的糖人。
我拍了拍孩子们,咱们该走了,你们没发现你们的小肚子已经抗议了吗?
他们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的跟娘走了。
看到前面有个包子铺,娘给姐弟俩一人买了一个小包子。你们两个先吃点,吃完咱去你姥姥家。
吃完,娘仨上路了。娘问他们喜欢糖人吗?嗯,喜欢,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那我给你讲个关于糖人的历史吧。
据说啊,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
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
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 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
集市离姥姥家就两里地的路程,说话间就远远看到了姥姥家房屋。两个孩子一看来了精神,加快步伐向姥姥家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