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一个镜头
师:《木兰诗》一课,对木兰的称谓颇多变化,大家能不能找找看?
生:“木兰”“女”“儿”“姊”“妹”“我”
师:找的很全面。这些称谓中,你认为哪一个最不好理解?
生:“儿”不好理解。木兰明明是女子,为什么用“儿”来称呼?
生:“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这里“木兰”和“儿”是对应的,都是自称。我认为这个称谓主要是为了隐瞒自己女子的身份。在天子面前,木兰还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师:说得好。在古代,“儿”可以是青年男女的自称,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隐瞒木兰女性的身份。再看看哪些称谓使用次数多?
生:“女”一共出现9次。“我”一共出现5次。这两种称谓在文中出现次数最多。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使用次数最多的“女”这个称谓。在文中找出句子,反复朗读,加以体会。每处用“女”的称谓塑造了木兰怎样的形象?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写出了一个无心织布,心事重重的女性形象。
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当户织”已经点出了木兰女子身份。而前句直呼“木兰”,后句改为“女”,不仅再次点名身份,我认为还写出了木兰作为女儿,得知“可汗大点兵”,家中父老弟幼不能完成应征任务时的忧思缠绵的女性特有的心理。
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四个句子中连用四个“女”字描绘出了看到“可汗大点兵”的“军帖”后,愁肠百结的女子形象。
生:从这四个句子中,我还能体会出木兰在决心替父从军前,千百次追问自己的矛盾心理。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在奔赴战场的路上,听到黄河流水声,听到胡骑嘶鸣声,木兰想到的是爷娘亲切呼唤女儿的声音。一个“女”字写出了女儿对父母的无限不舍之情。
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边是爷娘唤女的声音,一边是战马嘶鸣的声音,在这一组对立的声音中,一个“女”字,写尽了木兰的柔情与胆识。
生:“黄河流水鸣溅溅”“
燕山胡骑鸣啾啾”与开头的“唧唧复唧唧”相对应。写出了木兰从此由闺房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这个新天地也会塑造一个全新的女性的形象。
生:“暮宿黄河边”“
暮至黑山头”也与开头的“木兰当户织”照应。用地点的转换写出了木兰由一个织布女子到奔赴战场杀敌的英雄形象的转变。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这个“女”字主要是表达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的喜悦之情。
生:“不知木兰是女郎”“女”字点明身份,同时写出木兰无比骄傲的心理。
师:说得太棒了。从战场回来的木兰,已不再是当年对门织布的木兰,而是一个女英雄。形象变了,称谓是不是也要变呢?请大家思考。
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已经由“女”转换为“我”。
师:是啊,如果说成“打开东阁门,坐上西阁床,脱去战时袍,著上旧时裳。”与原文有区别吗?
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能体现出木兰胜利归来后,看到久别的闺房的亲切欣喜之情。这一切都是属于“我”的。
生:“脱我战时袍”,体现了对穿了十几年的战袍的复杂情感,既有爱惜,又有终于可以脱去战袍的如释负重的心理。
生:“著我旧时裳”,写出木兰恢复女性身份后的兴奋心情。
生:这四句中用“我”这个称谓,能体现出木兰对自我的肯定。自我意识有了觉醒,对自我的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
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后一句“我”字能表达出木兰无比自豪的心情:我木兰虽是个女郎,但也可以像男子一样去战场杀敌。
生:凯旋的木兰,已经不再是“当户织”,想着“爷娘唤女声”的小女子了,而是久经沙场成长起来的英雄了。
师:说得好。木兰经历了从一个织布女子到一个保家卫国女英雄的形象的转变。称谓也由“女”转变为有充分自我意识的“我”,是什么让木兰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生:是十几年的战争生活。
师:战场上的木兰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万里”写出木兰不辞劳苦,万里奔波。“飞”字展现了木兰矫健的英姿。
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寒光”极言军营生活的艰辛,突出木兰不畏困难的品格。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明木兰参加战争时间之长,身经战争之多,展现了木兰保家卫国,英勇作战的形象。
师:战场上的木兰,文中是如何称谓的呢?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这句可以看出战场上称木兰是“将军”“壮士”。
师:找得太棒了。木兰由一个织布女子,经过战争的磨砺,成为一名战士。凯旋后成为一名女英雄。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称谓也由体现女子情怀的“女”到驰骋沙场的“将军”,再变换到充满自我意识的“我”。称谓的变化,是为了吻合不断成长的人物形象。从而体现了对“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木兰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