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乱语篇》
听梁文道节目多了,整个人是要更放得开的,而给我的启发角度也是别致的。他说:“有时候我觉得读书也还真的很像SM,因为你明明觉得很难啃、很难受,会让人看得很痛苦,但是它会带来一种莫名的、受虐般的快感,这种快感也是我们常常追求的。”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每一个人都有SM的基因。读书痛苦,却依然乐在其中;挣钱辛苦,却依然拼搏;工作辛苦,却享受成果......每一个人在追求自己想要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不解或攻击,在接受它们带来的痛苦的同时,却在想着:怎样让自己度过去,最好还能让自己有所长进。而一旦有所长进,便又会呈现洋洋得意状、安然欣慰样,这和SM的情节又何其相似?痛并快乐着。
说到痛并快乐着,又不得不提“斯德哥摩综合征”,其本质是一种人质情结,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将其概念扩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受虐心理?同样的处于受虐地位,同样的享受处于受虐的地位。
由SM又联想到爱欲,既然成为爱欲,那它便是一种欲望,和贪欲、权欲等都归属于欲望一类,是我们所为之奋斗的。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在获得后总是习惯性忘记;之后开始新一轮的追求。比如:
你要赚钱,目标是100万,在起心动念的一刹那,你经过机缘巧合或艰苦奋斗达成了,并享受了其带来的快感。那这种快感会一直伴你左右吗?不会,它会马上消失,而你会会陷入一阵空虚之中,直到下一轮目标的开始。
你要恋爱,对象已瞄准,在起心动念的一刹那,你经过巧施妙手或苦苦追求在一起了,从而达到爱欲的程度,你们期待了好久,准备了许久,终于达到了最终的快感。但这种快感也是不会持久的,它也会很快消失,使你进入一种短暂或长久的空虚之中,直到下一轮的开始。
胡言了一段爱欲,就再乱语一段爱情。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里将民族称为相同文化根源下“想象的共同体”;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将国家等形式称为“想象的共同体”。既然这些我们一直以来认同的概念是人类基于某种情况“想象的”,那么我又为何不能认为“爱情”本身并不存在,也只是人类基于某种情况"想象的"? (它们的概念百度就好了,不对比了。)
我们都知道营销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是,钻石商戴比尔斯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为了能够多卖钻石,从而将钻石与爱情或婚姻捆绑在一起的营销,其效果至今不衰。钻石本来和爱情或婚姻没有关系,却因为一个想象的概念将它们等同。本着相同的道理,不管是想象的共同体还是想象的概念,它们都是为了某一方的利益,想象的共同体是为了给群体中的个体一个认同感;想象的概念是为了让其中的一方获利。即“想象的”是又目的且有获利方的。对于爱情,我认为在其中也是有目的且有获利方的。表面上看,爱情的目的是使双方结合,一起生活,共同承担生活的压力、分享生活的喜悦;获利方因情况不同可以是单方也可以是双方。而爱情的终极产物我们通常称之为爱情的结晶,这个结晶源于爱欲,而Ta唯一携带的便是基因,也只有基因。那么或许可以将爱情称为因为自私的基因要遗传,从而指导人类编制了一个想象的概念——爱情。(好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