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总会为个把导演、一两部片子走心。2016,全世界都在欢呼,年过80的老爷子又带来了新作——《Cafe Society(咖啡公社)》。
这是一部有趣而常见的爱情小品,时代背景在1930年,镜头切换间,满是三十年代的绚丽与稳健。片子一开始,扬起俏皮轻快 BGM,大片大片漂亮复古的景致,还有
驼背的小个子男主,金发狡黠的少女。它谈论背叛与爱情、欲望与妥协
这种老生常谈又经久不衰的问题。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故事,相同的老少配相同的吐槽狂。
每一处细节都深深地刻着伍迪艾伦的烙印,每一处细节,是伍迪艾伦系他本人。
《Cafe Society》展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上流社会俱乐部风情与普通犹太人家庭的生活细碎,全片中没有出现过一杯咖啡,只有不断过场的琳琅红酒,似是伍迪艾伦开的第一个小玩笑。但是显然这一次,老爷子友好了不少。
青涩少年鲍勃(Jesse Eisenberg)怀着对梦的憧憬,初入好莱坞投奔富豪舅舅菲尔(Steve Carell ),并结识了舅舅的秘书——面容姣好,眼神灵动的瓦妮(Kristen Stewart),并对她一见钟情。瓦妮在向鲍勃倾诉自己与有妇之夫的艰难爱情,也渐渐为鲍勃的体贴而窝心,产生了依赖。
接下来故事情节就是俗套的戏剧化。有妇之夫不是别人,正是舅舅菲尔。舅舅与舅妈离婚,迎娶瓦妮。鲍勃返乡,屌丝逆袭。偶遇离婚少妇维罗妮卡(Blake Lively ),结婚生子,相敬如宾。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经年以后,曾经的灵动少女由情妇上位,穿梭于名利场。曾经的稚嫩少年开始精于社交,口袋丰盈。他们再次相遇,她还是那支红玫瑰,白月光。
为什么说老爷子这次友好了不少呢?
故事的主线明明说白了就是叔侄争一女,婚外情,老少恋这些为社会为道德不容的桥段,却并没有人命、杀害这些可怕的情结相连,多年后,在各自的生活轨道里实现年轻时夙愿的两个男女再次相遇,尽管情感如初,怀念如常,分别后重归生活,只是会在拥挤的人群中跨年时,陷入呆呆的沉思而已,而已。
就像我们自己回忆错过的恋情,出场顺序不对旧情人一样,都是徒留怀念而已。
所以我们说老爷子变了,依旧有趣,哲学,讽刺,却收起尖锐的刺,友好了许多。鲍勃望向瓦妮,瓦妮想起鲍勃,故事戛然而止,悠悠扬起的轻快配乐,是来自 Woody Allen 的苦笑。
细数当下最伟大的电影导演,需要有稳定的产量,水准之上的品质,彰显存在感的个人烙印,对某一领域的思考。他不应该拘于形式,有一双选角的慧眼。他专注探索与艺术,不在乎奖项与票房。这样的导演,李安算一个,伍迪艾伦也算一个。
伍迪艾伦一辈子都在拍他自己,《Cafe Society》里的鲍勃对世界野心勃勃又束手无策,他个头不高,又耷拉着肩,微微驼背的样子与老爷子如出一辙。那个热爱每周末去纽约的小酒馆吹萨克斯风的伍迪艾伦,是老态渐深的老顽童,也是我们永远的固执少年。
可是:
为什么咖啡公社没有咖啡?
Café Society(咖啡公社),根本不是一个喝咖啡的地方,而是指一些经常光顾夜店和奢华餐厅的精英名流。原因要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
美国禁酒令
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但在家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 21岁以上的人才能买到酒,并需要出示年龄证明,而且只能到限定的地方购买。
1920年开始禁酒,1933年禁酒令废止,这一时期的动荡,使得酒吧的形态,经历了酒吧→ 地下酒吧→ 夜店三个阶段。而《咖啡公社》就是30年代禁酒令废止之后的故事,主人公鲍勃靠经营夜店的逆袭,完全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顺势而为。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三十年代的复古风情
浓醇苦郁的咖啡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只有杯中晃动剔透香槟,
只有醒酒器里沉默的深沉红酒
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纸醉金迷,爱恨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