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在母体中的日日夜夜(一)
激烈的竞争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情相悦,水乳交融。爱情高潮的终极表现之一就是性生活时,男方将精液射入女方的阴道内,精子依靠尾部摆动向子宫游弋,然后进入输卵管等待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医学上叫做受孕或受精。
处在生育年龄的女性,一生中排出的成熟卵子是400~500个。绝大多数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一般是一个月经周期排出一个卵子,个别女性月经会排出两个卵子。等待精子的因缘“鹊桥相会”,这个旷世奇缘的生命约会只有24小时。健康的男性每次性交时可排出4000万到20000万(2亿)以上的精子,这些精子中40%~50%的活力须达到2~3级水平才有资格参赛(精子活力分为3级,1级:精子原地摆动、2级:有中等度的前向运动、3级:前向运动活跃、快速直线运动)。这些精子个个犹如满弓弦箭,义无反顾地全速扑向这个成熟的卵子,其命中率是1/4000万~20000万,这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无疑超越了任何一场高水平的足球赛,自然也是一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舍我其谁”的超级生命竞赛。
精子奔向孕育新生命的第一道关口是阴道。成群的精子在行进过程中通过阴道酸性环境时,只有运动活跃、快速前进的精子能够通过,体力不支、游动过慢的精子,就在阴道死亡了。还有一部分优秀的精子虽然通过了阴道、子宫颈、子宫腔,但由于跑错了方向误入不产卵未开挂的那侧输卵管,而且又无力无时重返赛场,错失良机。能通过阴道、子宫颈、子宫腔到达正确输卵管等待受精的精子不会超过200个,可见冥冥之中的造化机缘,生命来之太过不易。精子能够克服重重阻力到达输卵管也真是不容易,沿途过关斩将,危机重重,死亡无数,最后所剩无几。精子从阴道到达输卵管的时间,最快仅数分钟,一般需要1~1.5小时。到达输卵管的这些精子,3天后就丧失了受孕能力。若卵子在此时期正好排出(24小时以内),它会在输卵管中与精子相遇,卵子就被一群精子包围,再次上演激情的争夺大战,其中只有一个精子或两个精子(双胞胎)机缘巧合,能够钻入卵子内受精。受精发生在排卵12小时内,整个受精过程约需24小时。受精后的卵子成为受精卵。受精卵在输卵管内一边发育一边逐渐向子宫腔移动,大约在受精后7~8天,即可到达子宫腔植入到子宫内膜里,并不断地吸取营养逐渐发育成成熟的胎儿。
由此可见,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精子间竞争激烈,过程艰辛,一路坎坷。有学者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是对人类生命现象的客观描述,也是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 无论如何,“人命大于天”,生命来之不易,务必珍重。
排斥与保卫
胎儿对于母体来说毕竟是另外一个“人”寄生在自己体内。女性受孕后,体内就开展了一场保护和排斥胎儿之战,为了不让自己的免疫体系攻击胎儿,关键是母体能否建立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耐受,也就是迅速建立一整套能够无条件保护新生命的互惠保护机制,这是一整套极其复杂而又十分精细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链路调节体系。首先是由受精后24小时的受精卵产生早孕因子,先抑制母体淋巴细胞(因为它是排斥异体植入,强有力的效应细胞)的活动,防止胚胎泡被母体排斥,有利于受精卵着床。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确保机体不被异物攻击的重要“国防体系”,通常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组成。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协调、共同维护机体内环境和生理平衡无疑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人体免疫系统在人体内组织了层层防线,许多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免疫分子都有强有力的杀手锏,它们组成“巡逻队”在体内日夜工作,发现敌人会很快干掉。子宫内充满致命的免疫细胞,所以整个怀孕过程,母体为了保护胎儿始终在进行着排斥与保卫的博弈。在这个博弈过程中,虽然胎儿顺利降生了,但不少母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种族繁衍的需求依然会持续存在。
胚胎在母体内无疑是一个“异物”,卵子虽然是“自己人”,但它与外来父系的精子结合,自然就成了“异物”,而且这个“异物”还要在子宫里“居住”十个月之久,由小到大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免疫系统不能不追究。令人无比诧异的事实是,母体的免疫系统对这个“异物”并未排斥,而且保护其正常发育、直至分娩,这是人类免疫学规律的唯一例外,力证母体对胚胎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免疫耐受机制。母-胎免疫调节的关键场所是胎盘的母-胎界面。母-胎界面的滋养细胞、免疫活性细胞及细胞因子,为免疫耐受的建立起关键作用。目前,关于母-胎界面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研究已成为生殖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即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抗原的耐受,其中有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和母体免疫细胞对胚胎抗原的耐受,这涉及三个方面的复杂调节:①对同种抗原的识别(免疫细胞在体内不停游走,当它发现异常时,免疫反应就开始启动);②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与记忆(在获得性免疫方面,一度对某抗原发生反应,则在下一次同样的抗原刺激时,可看到更强烈的反应);③免疫效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到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它通过母-胎间的直接和间接调节过程,执行着特异的免疫耐受功能。
母-胎界面的滋养细胞来自胚胎,是唯一与母体蜕膜及其中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胚胎细胞,一旦接触就遭识别,从而在母-胎免疫耐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绒毛外细胞的滋养细胞能表达一种非经典的组织相容性类分子,它是一种免疫耐受分子。滋养层细胞只要呈现这种免疫耐受分子,就可免遭母体内天然杀伤细胞的攻击,也可以说此种免疫耐受分子成为了胎儿在母体内的“暂时居住证”。
滋养层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组成有点近似,会与彼此相对应的抗体发生交叉反应,故称之为“滋养层—淋巴细胞交叉反应性抗原”。这是一种同种异型抗原,在夫妇之间、母-胎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它可刺激产生一种与滋养层—淋巴细胞交叉反应性抗原起作用的保护性封闭抗体,使胎儿-胎盘均免受母体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攻击;同时还产生另一种取名为抗独特型抗体,直接封闭母体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受体,负向调节其生物学功能,使母体免疫系统失去对胎儿的攻击能力。如果这种独特型的网络失去调控作用,则使免疫性保护功能发生障碍,胎儿便会被母体免疫系统从子宫中“驱逐”出去,从而导致早期妊娠失败。
虽然母体为了达成母-胎之间的免疫耐受默契,大幅减少了血液中的许多颇具杀伤力的免疫细胞水平,但母体的抗病能力似乎并没有因此降低,怀孕妈妈通常罹患感冒的几率却比正常人小很多。这个目前医学依然无解的生命现象只能解释是上天给予新生命的一份特别礼赠。因此,任何时候人类都应该感谢造物主的生命恩赐,更应该感谢大爱无疆、倾尽身心、孕育呵护胎儿的伟大母亲。
作者:霍莹。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