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毕加索
毕加索肖像
他是画家、雕塑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从事艺术创作,被称作“艺术界的爱因斯坦”,他的影响力已经不在局限于艺术领域,无论是他共产党党员的身份,还是那副炮轰法西斯的《格尔尼卡》,或是那只“和平鸽”,还是以毕加索命名的汽车……他的一切都充满争议,但现在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毕加索所画的第一幅和平鸽
毕加索一生都在从事艺术创作,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在他4岁的时候就能创作剪纸作品,16岁的《科学与慈善》就能参加马德里全国美术展览。“青年时期”的毕加索,家境不佳,早期作品用学院派的表现主义手法表达自身的忧郁。也孕育了1901-1904年阴郁、伤感的“蓝色时期”。
科学与慈善 (青年时期作品)
《人生》(蓝色时期作品)
1904年,毕加索住到了巴黎“洗衣船”,和一群落魄的艺术家相伴,也在这里结识了费尔南德·奥利维叶,爱情滋润了毕加索,让他乐观起来,也让他进入了“粉红色时期”,他的作品不再低沉、虚幻,而是温暖、明快。
《拿着烟斗的男孩》(粉红色时期作品)
1906年,毕加索认识了马蒂斯,马蒂斯把非洲的雕刻艺术介绍给毕加索,非洲雕刻艺术中的原始气息深深吸引了毕加索,随即创作了《斯坦因的画像》、《亚维农的少女》等作品,并正式转向“原始时期”。
《斯坦因的画像》(原始时期作品))
1910年,毕加索和布拉克打破焦点透视法开创立体主义,认为每一个对象都可以在不同视点下进行创作,将多个视点的图像表现在画面上,他们用充分简化的几何图形呈现描绘的对象的本质。
《亚威农少女》(立体主义时期作品)
1912年他认识了玛塞尔·汉波特,两人陷入热恋中,但红颜薄命,1915年汉波特因病去世,加上战争导致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中断,孤独的毕加索在巴黎隐居。隐居的毕加索重拾文艺复兴的美学思想,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理性、自然,又对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安格尔产生兴趣,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气势宏大的场景。
《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新古典主义时期)
1925-1935年,毕加索的绘画风格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创作了诸如《三个舞蹈者》、《少女临镜》等形象怪诞、内容深刻的作品,1927年结识了玛丽·德瑞斯,以德瑞斯为原型,毕加索创作了许多肖像画,“超现实主义时期”的绘画风格也成熟起来。
《少女临镜》(超现实主义时期作品)
1935年进入“表现主义时期”,他深感战争的残酷,用牛象征强权,暗指法西斯,用马象征人民。并在1944年10月5日加入共产党,10月24日发表了《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的说明。1937年为抗议格尔尼卡轰炸,创作了《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表现主义时期作品)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没有战争的阴云笼罩的毕加索进入“田园时期”,创作了大量的版画、油画作品。直到1973年,毕加索因病去世,在他生命中的92年间,创作了37000件艺术作品,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在贫困时,为了取暖而烧掉的艺术品更是无法计算。
仿马奈《草地上的野餐》(田园时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