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龄近二十年的小学英语教师,按理说由于我平时教的班级多,并且教龄长,所以教的学生也多,见到各种各样家庭背景的学生应该也多。但是今年来到靖师附小八中分校,摸清了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后,让我还是吃惊不小!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家庭?这么多的问题儿童?就拿我带的六年级这个班来说,34人的班级,离异家庭的孩子近十个,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近十二个。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家庭不健全,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为此,我调查了一下其他年级,这样的情况也都非常普遍。
为什么这里学生的家庭情况会如此的特殊呢?我认为这是由于当下农民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由于这些年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们普遍收入低下。为了维持生计,大量的农民奔赴四地去打工,孩子只能让老人、亲戚代管。又由于夫妻、家人的长期分离以及贫困等问题,导致的家庭破裂情况也就不断出现。而靖师附小八中分校招收的学生,主要都来自宋家滩惠民小区,这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外出务工人员,这样的特殊家庭、特殊学生也就多。
作为一名来自附小的老师,以前我会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教学上,对于养成教育、习惯教育、心理疏导等等方面的问题,会关注的少一些,因为学生的家庭教育基本上能够承担得起这些教育责任。但是这里的学生却不一样,孩子应该有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换思路,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要找到教育的办法,就得研究透这种类型孩子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问题。问题找到了,答案也就清楚了。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观察,我总结这类孩子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首先是这些孩子缺乏爱。在七至十一二岁,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成长阶段,他们的父母却因为不同的原因,而不在他们的身边。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一个孩子早晨出门没有父母的惜别,放学回家没有父母的问候,作业没有父母的辅导,晚上睡觉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他的心里怎能不孤独?怎能不思念?又怎能不痛苦?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孩子甚至从三岁之后,就离开了父母,由爷爷奶奶一直带着。这是留守儿童的状况,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情况更加不堪。父母在一起时,看到的是打闹争执,父母不在一起时,又各自寻求自己的幸福,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感受。有父母和没父母就没有什么区别!孩子们每天带着寂寞、孤单、忧郁的心情来到学校,怎么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去呢?又怎能健康成长呢?
第二是这些孩子缺失管教。平心而论,学生在学校受教育,课程方面,老师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习惯养成、人格形成、情感塑造等方面,老师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些东西往往依赖于家庭教育。但是由于这些孩子的家庭问题,使得他们在这些方面的问题非常多,有些问题甚至积重难返。例如有的孩子不诚实,喜欢撒谎。作业没完成会撒谎,做了错事会撒谎。那这些孩子怎么会形成撒谎的习惯呢?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小魔鬼,都会有撒谎的想法,如果这个孩子第一次撒谎,能够被大人识破,并且严格教育了,那么他们就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撒谎。而如果第一次的撒谎,没有被发现,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越来越多的谎话,形成撒谎的习惯。我还发现,这样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偷家里钱的习惯。因为缺少监管,这些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时间多一些,感受到的各种物质诱惑也多一些,经不住诱惑,就会偷拿家里的钱去满足欲望。个别学生胆子大到尽然敢拿家里几千元的钱!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极端的事例。平时最常见到的还是字写得潦草、学习不专心、贪玩等问题。
第三是没有正确的的价值观。孩子就像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芽,稚嫩而脆弱,他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新奇、美好。但是我们成人知道,在平坦大道中也会有陷阱,在鲜花草丛里也会有毒蛇。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知道哪些是正确的事,哪些是错误的事,这样才不至于犯错。如果连最起码的对错都分不清楚,那就如同盲人骑瞎马,犯错只是迟早的问题。但是这些孩子恰恰就是价值观念不清楚,不能分辨对与错,有的孩子甚至犯了错还理直气壮。例如有个孩子时常逃学,起初的原因就是父母不在,缺少监督,由于自己的惰性,就逃学了,慢慢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时候父母如果言辞一直,果断否定这样的行为,严加教育,孩子也会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是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已经离婚。对于孩子逃学的问题,只是互相指责对方的过错,目的就是证明,由于对方的过错,才导致了孩子的逃学。到最后,孩子就坚定地认为,我逃学没有错,我没有任何责任,都是由于我的父亲或者母亲的原因。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错乱问题,无论父母有多大的过错,都不能成为你逃学的理由,这应该是常识,但是在这个孩子心里却搞不明白。
第四是孩子没有自信心,自暴自弃。这种情况基本都出现在单亲家庭里。由于家庭的破裂,带给孩子心灵巨大的伤害,孩子就如同头顶的一片天塌下了一般,茫然而痛苦。他们看不到希望,没有明天,心灰意冷。从失落、痛苦逐渐变成怨恨,变成愤怒。他们会想“我没有办法让你们不离婚,那我就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报复父母、报复身边的一切”。这种孩子,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事事和老师对着干,和父母拧着来。虽然老师没有权利去谴责家长的对错,但是看到孩子的这般境地,老师的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难过。只想尽力帮助孩子重树生活的信心,积极面对人生。
以上列举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孩子的问题还有很多。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也探索出了一些自己的办法。比如作为这些孩子的老师,一定要有爱心。要用自己博大的胸怀接受孩子,用自己诚挚的爱心感化孩子。孩子们那干涸的心灵等待爱,就犹如久旱的土地在等待着一场春雨地滋润一样。老师就要化作春风、洒下春雨,给孩子们足够的关爱。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声问候,都会打动孩子们的心弦,触动他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感动。你只有赢得了孩子们的爱,孩子们才会信任你、尊重你,你的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对于各种不良习惯的纠正,既要严格,又要有耐心。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是,老师发现了孩子的不良习惯,然后教育了孩子,孩子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随后改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时间不长,老毛病又犯了。这时候老师就有些坐不住了,认为这孩子看来已经没救了,这毛病看来改不了了。此时千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心,一个孩子改掉坏习惯,就如同一棵正在成长的树要削剪那些斜枝,怎能不痛?怎会不反弹?所以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去纠正,反复地去教育。除了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以外,学校也应该在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想些办法,比如拓宽德育的途径,加大德育的力度,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等等。
有关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目前我初步接触,才刚刚开始。翻阅各种资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段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诗一般典雅的语言,阐释出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智慧,是心心相印的爱的碰撞。做为教师,我们要在这些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人”、“爱大自然”、“爱学习”、“爱生命”、“爱梦想”、“爱真”、“爱善”、“爱美”的种子,让爱生根、开花、结果,让“爱”的元素深植于心。我们要调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所有积极地力量来关爱这些孩子,帮助这些孩子,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将来能够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