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内容取自这本偏技术的图书,不过其中有些部分还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工作和生活的启发。
- 1 -
持续交付的双环模型
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持续交付的双环模型。
这个模型,描述的是互联网产品从用户需求提出,到确定解决方案、验证解决方案的完整过程。其中所谓的双环,即指价值探索环(简称「探索环」)和快速验证环(简称「验证环」)。
探索环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定义业务问题,并制订出最小可行解决方案,进入第二个环。
而验证环的目标,是以最快速度交付最小可行方案,可靠的收集真实反馈,并分析和验证业务问题的解决效果,以便决定下一步行动。
通过这个概念,我们看到一个产品概念的形成,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定义(提问),对结果目标进行描述(锚定),在此基础上探索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多种解决方案(共创),最后,针对提出的方案进行选择,找到接下来进行实践的解决方案(精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到用户的问题后,就匆匆忙忙给出一个想当然的解决方案,而是要从问题背后,找到其真正的诉求,深挖用户需求背后的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形成最小可验证模型(MVP)进行验证。
而验证的过程,需要的是「快」,毕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通过快速的将方案转换成符合质量要求的软件包(构建),交付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服务(运行)。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收集相关使用和反馈数据,确保服务的正常运行(监测),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确定接下来近一步解决方案的完善(决策)。
在这个双环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原则,即:
坚持少做(做最简单的事情,快速验证)
持续分解问题(让用户尽快用到小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验证)
坚持快速反馈(提供给用户后,就密切关注用户主动或被动的反馈)
持续改进并衡量(依照反馈的内容进行调整改进)
我们在生活中,想要去尝试一件新的事情时,也可以应用这个双环模型进行梳理,扪心自问自己想要尝试的理由,想清楚自己想要尝试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拿出自己的方案,快速实践,快速验证,快速决策,不断迭代优化。
想起前几天看的一个视频,讨论的是主业和副业的问题。视频中的主讲人,分享自己做主业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尝试用视频解读哲学知识的故事。他通过不断的精进,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的优化自己解读的方式、细节,最终将副业转化成了主业。
在这个过程中,找准方向,快速实践,持续交付视频,就是对双环模型最好的实践。
- 2 -
度量工作
在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指引自己有目标、有计划的优化。
书中提到了度量指标的四类属性,分属于两组:引领性指标 VS 滞后性指标,以及可观测性指标 VS 可行动性指标。
其中,引领性指标是对目标有引领性作用的,一般具有预见性,实践目标的人是可以影响这些指标的。而滞后性指标,是指为了达到我们树立的目标进行跟踪性的指标,当我们得到结果时,数据已经确定,无法改变。
可观测性指标,是指可以被客观监测到,但无法通过直接行动来改变的指标。而可行动性指标,是指在能力可触达范围内,通过团队努力,可以设法改变的指标。
在我们了解了这些度量指标的分类后,我们就可以有选择的制订我们度量的方向和指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牢记的是,度量的目标是为了改善现状,改善我们工作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制订目标而制订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制订的指标,判断改进过程是否有效,是否有意义。
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度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很容易会落入「你度量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的误区。
在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中,就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上级制订了一系列度量指标后,总有同事会为了迎合度量目标而故意「造数据」,最终数据符合预期了,但最终极的满足客户价值的目标却没有实现。
对于我们个人,在制订个人计划和目标时,老生常谈的是「SMART原则」。在明确其中的Measurable(可度量)时,也要注意避免这样的情况。
- 3 -
提升工作
丰田汽车文化转变的四步法:
第一步:定义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二步:定义我们期望的做事方式或方法;
第三步:提供相应的培训,使员工具备完成其工作的能力;
第四步:设计一些必要的机制或措施,来强化我们所鼓励的那些行为。
在书中「文化塑造四步法」的部分,提到了丰田汽车公司创建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制造行业,也适用于高新科技公司,更适用于我们个人。
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期待自己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或者想要带领自己的团队做出新的挑战和改变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其中的细节,根据实际的运行情况做出调整,来让整个转变更好的持续下去。
当我们在过程中不断的实现里程碑时,或者最终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时,多给自己奖励,让自己收获「及时反馈」带来的兴奋与愉悦,为后续更好的投入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