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50个字,阅读需要5分钟
这是一篇成长的独白
现在的这份工作已经持续了快半年了,到现在为止貌似从来没有停止过忙碌。在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给了工作之后,却总在每一个放空的深夜,感到一丝空虚和遗憾,因为我知道自己失去了些什么。
我们处在一个快时代里,生活在一座快城市中。毕业之后,从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在从不停滞的社会关系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属。为了工作,放弃了很多本该留给自己的时间;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至少还是要追逐一些财富的积累。这就是社会的现状,这就是大多数人循规蹈矩的人生。
我们总在惯性中生活,教导下学习,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
从小到大,我们都活在认知偏见的世界里,也许偶然有一个机会让你真正地接触到了一件未知的事情然后验证或者打破了你的既有认知。但也许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争取过这样的机会,他们觉得,习惯了,就这样挺好。
我活得挺自我,当然不是那种格格不入的自我。我也承认我与别人的不同,并且毫不避讳地告诉别人我喜欢这样的活着。我挺喜欢看奇葩说的,不是因为他们说的话多么有道理或者感动,而是我相信人、社会和价值观都是多元的,因此我强烈地渴望去突破自我的认知边界,从而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总是轻易的界定一件事情。
生活像一面多棱镜,不应该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
人的前半辈子貌似都在追求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有些人寻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最终迷茫的望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知所措。有些人可能一开始就明白,按照自己舒服且坚持的方式活着,活成自己所想要的样子,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
和我认识挺久的朋友都说,和我呆在一起的感觉很舒服,因为在我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很真实的我,很坦诚地我,很自我的我。我所秉持的人生态度只有我想,而没有应该。熟悉的朋友喜欢偶尔找我聊天,或者聊一些困惑,而且愿意告诉我最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们往往会从我身上感觉到,对于任何被世人所推崇或者抵制的事情我总是可以持有公平的态度,不带任何情绪地站在对方的立场给到一些理性地观点或者不成熟的小建议。
我依旧在尽力的成为那个“我”,而且我会不断地追寻,那个属于我的“我”。不妥协、不退却,因为经历了一些事情和自己的一些小坚持,我能够不断地朝那个“我”接近,这令我感到兴奋。如果你问我,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想我无法告诉你答案。但是如果你问我那个“我”是什么?我想我可以明确地给出答案:不为社会规则所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为环境所改变自己的本心,有条件地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不同。
“成就感”在理论界算是一个高频词汇了,它也是马斯洛理论里面人的最高追求。人应该要多做做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成就感往往能够给人以动力,也能够给人一种很大的幸福感。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在工作或者事业当中找到成就感,但对于我来说,成就感的获得从来不来源于工作或者事业本身,而是我又经历了一次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个体验可能是一次冒险,可能是一次感动,可能是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可能是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然而我只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来记录我的成就感获得,那便是在我的微信昵称后加了一个版本号,一个小成就达成,这个版本号便会加上0.1。
朱光潜老先生曾说:“学问也好,事业也好,在人生中都只能算第二桩事。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了学问或者事业而忘却生活,那么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所谓享受,是对自己现在的状态的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所谓领略,是去不断地感受和接触不同的人和新的事物;所谓培养生机,则是在享受和领略的基础上,让自己获得新的成长和特质。其次,我们肯定学问和事业的价值,但是我想每个人心理都明白,接受教育和工作只是这个社会演化出来的规则而已,我们从来都不是为了学问而学习,为了事业而奋斗。
当我们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致而被质疑的时候,我们往往惯性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我想没有一件事情是错的,对和错从来都只是人的主观臆断。我只能说,在某一种环境和前提下,它是不合规的。而这个规则,便是社会的生存法则。有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追求一种社会认同,或者太过于在乎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然后,当你纯粹为了追求别人的认同而且达到某一项成就时,这个成就往往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
保留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且让这份不同成为自己的竞争力,然后在成长中不断扩大,最后成为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特质。
你也不需要去迎合别人或者去寻求社会认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做出独立的选择。最后,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种有趣,是脱离低级趣味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趣的人往往能够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或高尚或平凡,但那终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内心最本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