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时间也丢了。
尤其成年人,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一不小心,就失去了自己。
叔本华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独处,并不是孤独。每个人都害怕孤独,但每个人都需要独处。
独处,是一种自我的修行的选择,而孤独,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美国哲学家梭罗,就曾经选择孤身一人,与大自然亲近,在瓦尔登湖边,隐居两年,在此探出了生活的无限可能。
可惜的是,对现今的成年人来说,独处已是难得的奢侈。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独处。独处,不应该仅仅关乎一大段时间,或者一片静谧的物理空间,这份不被人打扰的清净,应当更多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这是更高阶的一种修行。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独处,甚至会因此而焦虑,以社交的频次而不是质量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又有些时候,我们会以同伴为借口,要是有人同行同频,我一定能把健身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我们所承受的失败,皆因我们无法接受独处。
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对独处的方式、场景和需求也各不相同。
一个妈妈,可以在孩子安睡后独自坐在灯下;一个商人,可以在一次短途旅行中得到放松;一个打工者,可以在下班的路上和自己缓慢散步……
独处,是一种主动选择的静美,属于内心足够强大和丰富的人。
[if !vml]
[endif]
当我独处的时候,我会想些什么?
通常来说,我的独处一般会有三种状态,率性放松,回顾来路和做回自己。这三种状态跟根据我自己的心境选择,三种方式所需要的精力的投入和满足感也逐渐递增。
率性放松的方式是我的止痛剂,每个人都会有身体或者精神极其疲惫的时候,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得不应付的人,直到你的体力或者精神已经到了警戒线,你必须以一种极其纯粹的方式放空自己,可以睡一个常常的懒觉,可以喝一杯加冰的白葡萄酒,可以拿着零食窝在沙发上看一下午综艺或者肥皂剧……用自己的方式率性放松,半天足矣,什么都不去想,你就能满血复活。
从比例上看,这样的方式适用于应急,发生频率不易过高,否则有演化为懒惰或放纵的坏习惯,在三种方式中的占比也是最低。
其次是回顾来路,是我的保健品。通常情况下,当我遇到一些挫折,心情沮丧,情绪低落的时候,我选择一种安静的姿态,泡一壶茶或者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回顾一路走来的经历和遇见的那些人,有些片段会让我感到温暖,心中力量升腾,有些片段让我悲伤,那就狠狠地哭一下,继而认识自己的坚强。最重要的是,这些脚印,才能造就这样的我,一分一毫都不相差,回顾自己的来路,可以让我更清晰的了解我之所以成为的这个我,让我的心绪得到稳定。
但从发生频率上,回顾来路的方式也不会频繁出现,基本都是有一件引发的事件,让我回顾某段特定的时光。
最后一种方式我最喜欢,在我的独处方式里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那就是淋漓做自己。做自己,和之前的两种方式完全不同。做自己,不是放纵和放松,也不是情绪上的安抚,而是越来越笃定地和真正的自己相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独处时光,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展示自己最喜欢自己的那个姿态,在时光中淋漓绽放。这种方式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能够带给你的能量和力量无可能敌。
这种方式,一定要形成一种长期的固化的机制,你要主动发掘并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持续闪亮,持续丰盈。
当然,世事无绝对,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既能享受繁华,又能安享独处。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