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因为那里藏着我的人生
闫 妍
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阅读。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好处就是从小就有大把的时间独自相处,当玩腻了洋娃娃、小汽车之后,开始对连环画、童话书开始感兴趣。因此,喜欢书是从小时候起就培养成的习惯。大学毕业后我凭着直觉选择了出版行业,成了一名文字编辑。
喜欢书与做书的距离有多远
喜欢书到做书的差距有多大?这两者的相连需要一份热爱和一种专业的态度。初入职场的我拿到的稿子都是普遍较简单的育儿类、亲子类稿件。这类稿件的特点是语言简单易懂,书中所附案例和插图很生活化,并不要求编辑掌握多么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量。但是,我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与读书对象相符的环境当中,对稿件中知识点的保留或删除必须以是否真的对读者有帮助、是否真的适合当下的教育环境为准则。同时,指导我的老师告诉我,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应当跳出图书,眼睛看到的应该是文字和句子,而不仅仅是内容,否则很容易被内容带跑偏,造成当局者迷的困境,从而找不出书中的硬伤。既不能不关注内容,又不能只关注内容,因此我便尝试对这两种方法——“一进一出”进行配合。我逐渐发现这种编辑观不仅适用于我当前所看的这类书稿,而且是我作为编辑必须时时牢记的一条重要法则。
按照这种方法的指引,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编辑的“入门方法”。
文字要信、达、雅
那时我还是个实习生,有一天,副主编把我叫到办公室,她扔给我一沓杂志,接着又抛过来一句话:“小闫,英语咋样?”我接过书稿,一看封面,是一套英文漫画杂志。我小声地说:“还可以吧。”“那就交给你了,全部翻译出来,两周后交给我。”说完,副主编就开始低头看稿了。
我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翻开杂志看了两眼,这是一套关于各种新式武器的漫画杂志,全书文字并不是很多,单词看起来也并不难。有句话叫出生牛犊不怕虎,我心里大概有了个底之后,就下定了决心:保证完成任务!
两周过后,我把书稿和翻译的文字稿交给了副主编。没过一会儿,就被副主编传唤了。副主编的办公桌上摊着那份稿件,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黄色的便利贴。副主编是个有气质极了的中年女人,她抬起头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问道:“如何确保你的翻译和原文无二?”我想了想,回答道:“依据原文翻译,不乱用词汇,不乱改原文意思吧。”“对,你说得对,但是不够全面。”她一边说话,一遍用手中的笔在纸上写了大大的三个字——“信”“达”“雅”。
那个下午,我又在编辑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
“信”“达”“雅”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一般来说,前两者很容易做到,最后的“雅”才正是考验一个编辑功力深浅的标杆。
有人会问,编辑这么会翻译,那还要翻译家做什么?在我眼里,翻译家是编辑的最高境界。虽然并不要求每一个编辑都必须拥有翻译家的水准,但是作为编辑,应该有自己的职业准则,应该时时刻刻用更高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行业内戏称编辑都是杂家,说通俗点就是编辑肚子里就是个杂货铺。这就要求了编辑掌握的知识面必须广而又广,用“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我一直记得那天下午副主编对我说过的话,这也是我工作期间收获的又一次珍贵的经历。
我眼中的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
出版是什么?是从作者手中拿过书稿,经过编辑和设计处理,再复制、发行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的完成又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出版的核心任务是传递信息给公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如何传递?这是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选择信息的过程需要资深的专业人员讨论完成。这个信息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反映,可能是社会潮流产生的信息,也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想要表达的某种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观点。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就要求编辑要有独特的眼光。
其次,我想着重谈谈对传递方式的看法。在目前互联网崛起的情势下,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和载体出现,比如自媒体的走红、电子书的发展。这一切引发了出版行业的个别恐慌现象,人们开始讨论——纸媒会消失吗?有人极度倡导电子书,有人畏惧纸质书的销量缩水。但是,揭开现象的表皮,人们忽略了的是出版的本质。
出版和出书不同,出版在于传递信息,而出书只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执着于纸媒的人往往走入了舍大求小的误区,如果执着在书这个形式上,那么我们就会失去接触其他更有效率的增长知识的途径,而在这个时代,效率的高低是一个人那么能否迅速成长的关键所在。
出版业需要的是内容!内容!内容!只要这些内容有趣、有用,那么展现方式是否一定是纸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稻盛和夫的书时,我对一句话记忆犹新——“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人格·理念)*努力(热情)*能力。”愿做书人永保热情与努力,时刻用锐利的眼光发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