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将前面的岩石进行归纳,同时引出后面的土壤,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将通过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从中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逐步建构起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 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本课主要包括两个探索活动:1、归纳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2、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
课堂上出示花岗岩,简单回顾了前面岩石的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从本课开始学习土壤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岩石和土壤有什么关系?有学生能够猜出岩石是土壤变化来的,具体怎么变来的,说不清楚,于是播放视频《岩石和土壤的循环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岩石风化”的初步观念。
学生知道岩石风化会形成沙和黏土,都是风化过程,那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结果呢?(一个形成沙,一个形成黏土),大多数班级的娃娃都能提出可能的原因,如气候变化、风化前岩石种类不同、风化时间不同等,但是少有学生提到生物作用。分清楚形成的过程特点,再依次认识沙和黏土他们就不会混淆了。
爱牛配套材料里面提供的黏土颗粒是成块状粒状的,如果直接给学生观察,容易造成误解,认为黏土颗粒比沙大,因此在实验前我将材料进行了过筛和研磨,使得黏土变成正常的细腻粉末状,这样将三者放在一起时就对比明显。
关于岩石涂痕,学生拿着岩石使劲在纸上涂划,还是会有痕迹留下(部分矿物的条痕),因此学生容易认为岩石也可以涂痕,后面我直接先询问学生认为可不可以,然后再实验,最后告诉他们实验要点。
同时再完成教材内容教学后,为了给第七课作铺垫,我还做了沙和黏土渗水性的对比,先给他们建立起沙渗水性强,黏性和保水性差,而黏土渗水性差、黏性和保水性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