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心理学家说,0-3岁是是性形成的关键。这一期间的依恋关系、父母对你带关注、和父母的互动等,决定了你一生的模样。
但是,这段时间究竟发生了那些事情,你又什么都想不起来。所以,这段时间叫做黑箱期。
我也想不起来我的黑箱期是什么样子的,但我想那一定很孤单。因为我从记事起,就一直有一种孤单寂寞而又带着失落哀伤的感觉,始终伴随着我, 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
因此,我从小就似乎缺少儿童那种天然的活泼特质,大人们也经常说我特别安静老实。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我的这种特质呗形容为“压抑性乖巧”。多么贴切的比喻,让人看了感觉好悲哀。原来我从小的安静和乖,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受到漠视和伤害之后的消极反应。
而在我自己的记忆中,幼年时的我经常像而像林黛玉一样感叹伤怀,动不动就一个人哭,经常一转身就瞬间被失落感包围,看到什么事情都容易伤感。
在后来的很多年里,伤怀感叹也成了我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我会守着一支曲子、一本书、一场电影和一件事情,反复去品味它们给我带来带愁绪。一个人,一间房。这样的做法浪费了我很多时间,比如学习、玩耍、出去走走看看。
于是,我一直觉得过去三十年中,自己生活得索然无味。既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也没有享受到玩的快乐。我把时间都花在了伤感上。但是,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那么做。总之,从记事起,我一直活得很哀伤。
2
根据家里人讲,我八个月就被送到姥爷家,姥爷据说为了看我,提前办了退休。
在我记忆里,我爸妈好长时间才回去看我一次。虽然我记不清是一周、两周、还是一个月,反正在我眼里,爸妈来看我都要好久好久。
而父母来姥爷家看我,既不会抱抱我,也不会逗逗我。他们真的就是一脸严肃地站在我面前看着我。然后再问问我外公外婆我最近的情况,问我几个关于读书识字的问题。一旦我姥姥姥爷讲了什么不合他们心思的做法,或者我回答问题没让他们满意,父母马上就会暴怒。一顿咆哮吼叫之后,他们就回匆匆离开,并且还带着一脸的失望和生气,嘴里依旧嘟嘟囔囔,一边走一边骂骂咧咧。
我当时心里滋味挺复杂的。一边对父母那突如其来的暴怒感到战战兢兢,二来是不断地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好好表现,好容易见到爸妈一面,却把他们又气走了。
于是,我经常是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我爸妈来看我。稍稍大一点时,开始觉得他们两个很讨厌。觉得每一次他们来看我,都是对我的强加干涉。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窒息和压抑,没有他们的世界确实那样轻松自由。
也许你会问,你父母是离你很远么?答案是:很近,就在一个城市。我家离我外婆家,骑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我至今不明白,为何我父母不每天都来看看我,或者白天送到外婆家,晚上把我接回家里住。
似乎,他们不怎么喜欢我吧!从小到大,以至于现在,我都是这么认为。
幼年时期是最容易和养育者建立稳定依恋关系的时期,而那时我的父母却常年缺位。所以,直至今日我都觉得跟他们关系很疏远。我在远离他们的城市工作、结婚、生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每次和父母见面时,我们依旧有着隔阂,那种孩子和父母应有的亲密感觉,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再有了。一想到这些,我就会忍不住哭。而我哭泣时,感觉自己还是幼年时的自己,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关怀。可惜,一切都不能重来,我无法阻止时间让我离童年越来越远。
3
人们都说我应该感谢我的姥爷,在我8个月大时就看着我。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个无法接受的沉重的爱。
我姥爷的确在看着我,尽到了养育者的责任。但是,他不是一个性格很好的老头。在幼年与我相伴的日子里,我依旧暴露这关于他的一些很负面的记忆。
比如,他会莫名其妙地突然骂人,骂九十年代的社会,骂人都变坏了,骂她从前的同事,周围的邻居。也许他是更年期,也许他一直性格就这样。可对于我,那些话长长听得我心惊肉跳。
我成年后一直在想,是不是那时,我每天都在我外公身边,一脸茫然无助地看着他发泄情绪、骂社会不公?是不是我现在不合群、偏激、过分追求自由的性格,就来源于那时呢?
也许,真的是这样吧。我的悲观和压抑,也来源于那时受到的影响吧。如果我是被一个性格平和乐观的老人带大,能给予我足够都情感支持,也许我会比现在好一些。
可惜,我不是。幼年时的我,除了恐惧我爸妈的情绪,就是恐惧我姥爷的情绪。我至今说不出为什么,但他们的那些真的让我害怕。
所以,对于我姥爷的养育,我真的有点接不住,有时候甚至不敢去回忆。因为经常会想到他那让人压抑的黑色的情绪,就像姥爷家里那条因为没有窗户而常年黑漆漆的走廊,让人永远感到意思黑暗和恐惧。
这就是我的幼年黑箱期,在留守中度过。记忆中除了恐惧、压抑、来自家长的各种情绪,其他的就像沙漠一样,到处洋溢着无边无际的孤独和荒芜。
是我那时没有感受童年乐趣的能力呢?还是我周围的大人,都是性格那么偏执焦虑,他们根本没给我营造一个欢乐都环境?
我想不起来了,我真的想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