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读张老师的新书,很荣幸能够作为读者,在正式出版之前读到《发现心智模式》。
当然,也是有“政治任务”的,我同样需要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张老师,以便他对书稿进行最后的调整。
感受很多,都是批判性的,写了一条又一条,写到最后,自己都觉得是不是太过分、太矫情了。如果是我的话,虽然很愿意听到意见建议,听到如此多批判性建议,也会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
事后我和好朋友(张老师的夫人)交流,探讨自己为何会这样,同时检讨应该适当有所注意,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的建议。
最后我感慨道,读完书稿后自己特别为她开心,经历了如此多的不易,收获了现在的幸福。
猛然间意识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风雨过后终究能见到彩虹,自己也会一直幸福着,这就是一本书的魅力。
一千位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读过,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接受不了自己有如此多的批判性建议,因为自己会认为这些批判性建议是对自己的不认可,从而否定自己,其实不然。
从作者的角度说,读者的建议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其本身的心境,通过读者的反馈可以了解那个当下TA的心态,也可以了解自己的书哪些部分引起了对方的共鸣。对于读者的建议,只要比对写书的发心,选择性调整即可。
从读者的角度说,读一本书,我们不仅仅要沉浸其中,体会书中内容带给自己的感受,从其中获取让自己有所借鉴的内容。同时还要跳出这些文字,整体去感受整部作品的能量流动、作者的发心,如此能更全面的体会到作品带给自己的心灵滋养。
文字最终的目的还是在沟通,因此,在网络不发达的时候会有“读者来信”,网络发达的现在有非常流行的“读者评论”。只有有了这样的互动,才能让作者和读者通过写和评论的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时下火爆的“得到”也是非常到位的运用了这样的理念。
一本书延伸出了如此多的感悟,让我领悟到自己写作所包含的更多的意义。同时,对于自己的批判性建议有所释然,在为他人提供建议时,只要发自内心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就好,对方是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发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