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星期日,成都,阴。
01
动笔写下这篇文章时,川西之旅中的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的文字还未成型,不过我已急着与成都说再见了。此刻,我正坐在2022年国庆假期的暖阳里,这样的暖阳,似乎很适合回忆。
同同这个假期仅放三天假,昨天他回了学校。我是昨日傍晚开车送他回去的,他问我未来几天在家中做什么?我说玩数独,写在成都的旅行。我问他还记得成都吗?他对我的问题不置可否,他只是专心地拨弄着车载音响的蓝牙,播放了手机中的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组曲,他说,他现在喜欢上了古典。
去年国庆节时,我也在送他爬山的路上,问过他相似的问题,那时我在整理南岳衡山的旅行笔记,因而问他还记得衡山吗?他也是不置可否。那个十一假期里,我给《岳衡笔记》做了了结,算是完成了一段旷世的旅行。如今,我也想给《川西纪行》做个了结,时间真的太长了,我也该放下又一段的旷世旅行了。
同同离开,波迅速占领了他的房间。前天夜里北京大风降温,波没有盖好被子,因而有些着凉,这两日都有些发烧。我这一早去看望她,烧退了许多,但还是有些。她说一动就浑身疼,让我取来红花油,帮她揉揉肩。
我一边费力地给她揉着,一边浏览同同的小屋,竟也很长时间没在这里坐过了。我看到墙上还贴着塑封过的《朝代歌》,那朝代歌打在一张A4纸上,有十数句之多。当初同同幼升小时,就背着这首长诗,参加了花家地小学共建生的招生面试。如今他已经从小学、中学走进了大学。而那张A4纸的《朝代歌》,竟还那样崭新地趴在墙上,就如昨天刚贴上去一样。只当初贴下的位置,更适合那个小小的个头,如今他已是一米八多的大小伙子了。
或许在他的成长中,再也没有看过这墙上的《朝代歌》,而它就那么静静地趴在那里。或许在他的成长中,再也没有想起过那段川西的旅程,而那段旅程就静静地趴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时间久远,却总不舍放手。
那次川西的旅行,就在同同幼升小的年纪,那也是我留下这一串《川西纪行》笔记的时间起点。这一系列笔记前十篇,包括乐山和峨眉山的游记,是那次旅行结束后两三年内写成的,因而会更有一些旅行的质感。而其后再有的十余篇,却是去年才开始动笔的,就如九寨沟,就如川主寺,就如成都。
有朋友可能会疑惑,一个旅行游记为什么要跨越那么长的时间去写它?我想这或是旅行的魅力,也或是写作的魅力所在吧。就如我们可能会花几年的时间,去构思和写作一部小说一样,我是花几年的时间去构思和写作一系列游记而已。
我曾希望把旅行和文字留在同同的成长中,陪伴他一起长大,这也是我最初热衷于写作游记的原因所在。而如今他已经长大了,要飞走了,而我的许多文字,却还尴尬地留在我的意念里,等待着我的挖掘。
在这里,我还是要感谢一下简书,和简书上认识的这些朋友们?是他们给我的鼓励,让我把已经断了线的旅行笔记,能再次拾起,并坚持着写下去,把原有的文章完善,把缺失的线路补齐。如今想一想,这一系列《川西纪行》的笔记,从第一篇《成都、成都》在简书上发布开始,到如今也已一年的光景了。
好吧,就让我们把这趟旅行结束吧。
02
还是先回到都江堰的那一日里。
去过了都江堰,自然要上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青城山,终归那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项目全称是——青城山和都江堰。一位四川的朋友跟我说,青城山的前山太闹了,他喜欢后山的清净。我们所剩还有半日,因而就直接开车去了,他喜欢的后山。
那一年是汶川地震的后一年,青城山是免费开放的。只这条好消息,也没让我们高兴了多久,因为进了山就发现了人家免费的原因,那上山的石蹬路已经严重地损毁了。我们以为,没有完好的石路,山也是能爬的。但损毁的石阶使得道路更加的坎坷,我们带着那个小孩爬了一段路程,也就放弃了,这也便是我们在青城山上的短暂旅行。
不过我们与青城山的缘分并没结束,我们开车下山时迷了路,那时的手机还没有导航功能,山道上也没有什么车。好不容易看到前边有一辆车子,以为他们也是下山的,便跟着人家走。
那车在山中转了许久,我们的车子也跟了许久。后来那车开到一个上山下山的岔路口,它上了坡,我心想坏了,人家不是下山的,是上山的。这时天色已晚,如果那车走了,这里就再难找人打听路了,我想我还是跟着它吧。正这么想着,那车在上坡处停了下来,从车上居然下来一位年长的道长。
那道长一袭青黑道袍,白裤白袜,脚踩黑布洒鞋,他头上的头发已是花白,一根竹簪,在头顶挽出一个简单利落的牛鼻子抓髻。那道士面色红润,目光炯炯,腮下一缕花白的长髯,飘然垂下,这身装束从一个现代的轿车里钻出来,让我感觉很奇幻,更何况他还健步向我们走来。我感觉机不可失,着急忙慌地拉上手刹,解开安全带,开门下车。这时那道长已面带笑意地走到车前,开门见山地问我,要去哪里?
我尴尬直言,找不到路了,他说早看出来了,他已经带我一圈开到了这里,不过他要从此处上山了,他说由此开下去,不久就能出山了。当听说人家在绕路带我,我先是很惊讶,而后不住地作揖道谢。道长说这不算什么,后山人少,天色也晚,迷了路就糟糕了。道长怕我再走错了,又找来笔纸,画了上高速的路线图。临别时,两车交错,他站在高处挥手相送,确是仙风道骨,只伴在他身畔的不是梅花鹿,而是小轿车。
现在想来,那青城山可是真够大的,也确实做得了“天下幽”,没人呀。只是当时竟焦虑着找路下山了,没能很好地去体会那山中的清净。不过在这清幽之地,碰到这样神仙一般的人物,为我们指点迷津,却也是我们与青城山,结下的缘分。
后来成都的朋友和我说,留有半日还是应去青城山前山,那里的文化遗迹更多一些,如果想住在青城山,那自然要到后山了。后来再去过几次成都,但也再没有上过青城山了。
03
在川西的最后一日,我们在成都,这日我们去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前已记述。不过在翻看照片时,我发现我们其实那日上午还去了,与草堂相去不远的青羊宫。
青羊宫是碰巧路过那里时进去的,如果在北京路过白云观,我会进去看一看吗?未必会,这得看时间,但我们在旅行时似就有的是时间了。那座宫观确是与白云观一样有名的,得到道家学会认证的,是全国21所重点宫观之一。那观虽说始建于唐,不过现存的殿宇都是清代的建筑了。
至于得名的“青羊”,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传说,据说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在守城长官尹喜的恳求下,写下了一部《道德经》。临别时,老子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这段传说,被西汉辞赋大家杨雄记载在《蜀王本纪》中,他说老子口中的青羊肆,既为当时的青羊观,也就是后来的青羊宫。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杨雄是西汉末年的四川人。他生活的年代,已经与汉明帝梦到白马驮经所在的东汉初年这个时间点,很接近了。这是否也说明,当上层已经开始了解佛教这门宗教时,它已经在底层民众中有所传播了。
当然杨雄记载的是道教传说,但在这个简短记载中似乎隐藏着许多信息。其一,那就是道教起源与佛教进入中国在时间上似乎很同步。其二,道教形成过程中,从佛教中得到了许多宗**教理论上的滋养。就比如这个传说中,老子千日后的再现,像不像佛**陀涅**槃后的重生。其三,为什么老子会重现于成都呢?
没有人知道春秋末年的老子出函谷关后去到了哪里?但在两汉之交,人们却发现他到了成都,这是不是很蹊跷呢?而当我们知道了道教重要创始人张道陵,就是在东汉年间在蜀地创立了五斗米道,或许一切就茅塞顿开了吧。
汉安帝元年,即公元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蜀地,向他传授了三天“正法”,并最后委任他为“天师”,因而后人又称其为张*天*师。而张道陵传道的主要地点,就在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也正因如此,青城山也成为了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04
当我不知不觉间,又去写下那些看似宏大的历史时,我感觉那个要再见的城市,已早已离我远去了。我当初要去那个城市时,曾经在百度地图上反复观察我要落脚的那个街区,以至于在那个深夜,当我坐着机场大巴到达那里时,我竟有了莫名的熟悉。我那时就站在那里,望向天空,我想找到那双期盼注视着的眼睛。
如今在写下这篇篇文章时,我依然会在电子地图中,俯瞰我曾经走过的轨迹,然而现在,我不能在沉浸在那个城市里了,沉浸在那段时光里了。我有时就这么空茫地望着,寂寞地写着,却不知自己在望着什么,写着什么。
那个小孩,就在那个满是仙气的城市街道上,欢快地拽着妈妈奔跑着,手里无时无刻不握着,我们在熊猫基地给他买的,毛绒的熊猫玩偶。他有时会站下来,非常认真地对我说,“爸爸你要跟上来,不然会在这里走丢了”。
是的,我尽量想在文字中跟上来,但我终还是掉了队,我迷失在了光阴的迷宫里。我看着那个孩子拉着妈妈坐着飞机远去,离开成都,离开四川,他手中还不断地挥动着那个熊猫玩偶,喊着我跟上。
而当我写到这里时,我终于要放下那段行走于川西的光阴了,我猛一抬头,看到了那个熊猫玩偶,就躺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里,除了落上了些灰尘,竟也跟当初一样。
2022年12月7日星期三夜,写于丰台
《 川西纪行》全集: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