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 原文摘抄
高考的任务并不是探索先进文化,而是给大学招生,甚至不是给最好的大学招天才学生,而是给全国所有大学招各种水平的学生,所以这个任务就要求高考不能考的太深,也不能考的太广。
出题者还剩下多少选择?他们要确保那些稍微聪明一点用功一点的孩子都能考上,把偶然因素降到最低。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一道标新立异的作文题激发社会的强烈反响,他们绝不允许任何事故出现。他们完全不指望用高考题促进社会进步,也不打算通过出题让自己青史留名。他们的使命就是给不确定的世界增加一点确定性,所以他们必然诉诸俗套,俗套最安全,数据分析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向哪里。
那么面对一道俗套的作文题,你应该怎么写作文呢?答案是写俗套的作文,高考作文是个拿点经验值赶紧走人的项目。
哪些项目也是这种局面呢?比如电影就是如此。一个电影的投资规模越大,它的剧情就越俗套,大制作常常甚至干脆重拍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因为大投入要求更小的风险。俗套好使,所以越流行的东西常常越俗套,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文艺青年都不以爱流行文化为荣。
《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p148
step2 我的理解
2017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课标全国一卷,二卷,三卷出题有两个共同点:
1.
体裁都是考书信。
2.
都包含中国元素
(一卷是学汉语,学唐诗。二卷是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三卷是校乒乓球队正在招收新队员)。
这样的题目并没有什么新意,可以说挺俗套的。为什么这么讲?
1. 纵观2017年~2013年五年间课标全国卷共12套卷子的书面表达(2017年1.2.3.卷,2016年1.2.3卷,2015年1.2卷,2014年1.2卷,2013年1.2卷),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除了2014年课标全国2卷外,其余体裁全为书信。高考为什么如此钟情于考书信?
书信属于应用文的一种,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
我上初中时,手机和电脑都还是奢侈品,更没有出现QQ之类的社交软件。大家常买一些适合我们那个年龄段的杂志,在杂志的中缝页或者封底页经常刊登着来自全国各地同龄人的信息和联系方式。在那个闭塞落后的时代,我们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外边的人发生链接是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渠道,于是我们会试着给杂志上的这些同龄人写信,一来一往就成为了笔友。曾几何时,大家把自己笔友数的多少当成吹嘘的资本。
时代在变,但我们想了解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没变,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联系,虽然有微信之类的社交软件,但E-mail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所以学会如何用英文写信就显得特别重要。
高考词汇要求是3500,但是有一些高频词却会反复出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种工具,学英语最重要的目的是交流,掌握这些高频词,就足以应付我们普通人的日常交际。
高考就是让我们知道:重要的东西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去考。考生对这些重要知识必须达到精通熟练的程度,这也符合二八原理。20%的知识就足以应付生活中80%的情景,所以对这重要的20%的知识,我们就需要花费80%的精力去学。
2. 提到这几年的社会热词和教育热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定榜上有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7年课标全国卷则表明,以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为命题立意及导向的思路渐趋明朗,并已相对成熟,其中对文化品格的考察尤为明显。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将学科素养,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英语学科的考试命题中,使学生拥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这些是英语学科在高考中承载的使命。
再次纵观2017年~2013年五年间课标全国卷共12套卷子的书面表达,2013年课标一卷提到了中国画,2013年课标二卷提到了中国结。2015年课标二卷提到了包饺子等中国元素。2017年的课标全国1.2.3卷更是将中国元素体现的淋漓尽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加速融入到高考考查范围中,并且必将会成为以后高考的新常态。
在2017年的考纲中,语文中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汉语中增加了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等,无不体现着“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持续是热点。
此外,中学外语教学中要渗透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外语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更是为了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养成国家情怀,对民族文化和国家发展保持信心。
同时,高考考英语文章的整体选材既借鉴了英语国家文化,科技中机械励志的元素,也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特色”元素。备考时考生要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有的补习班或者报纸杂志喜欢预测高考题,我以前对这种东西很不屑,觉得那是投机取巧,抄近路的手段。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抛去偶然因素,如果某人或者某机构能够准确预测中高考题的话,那说明这些人对历年的高考题研究得非常透彻,在很了解出题人的套路的基础上,才能准确预测中今年的高考题。
新东方的名师李辉,他的课程里面满满都是套路。能总结出那些套路,是需要研究大量的试题和有极强的总结归纳能力的。
step3 我的行动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求和《考试说明》,明确其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准确把握命题方向。
2. 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通过《china daily 》和《21世纪英文报》等英文报刊来增加阅读的广度。深度研究高考真题,主要通过研究话题和题型来研究高考的深度,大胆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