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三十二)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三十二:以《雨》为例
《雨》这篇短文很适合低年级的小朋友作为写景作文的范文。作者观察仔细,写得很逼真生动。只要对读者在写作上有益处的文章,笔者都愿意拿出来品读一番。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非常明晰的:雨前、雨中、雨后。
先来看“雨前”:
星期天下午,我坐在窗前做作业。忽然天色暗了下来,刮起了一阵狂风,要下雨了。我赶忙关紧窗户,屋里顿时特别地闷热。
这个自然段写的是“雨前”,总共有三句话。这三句话都是顺承关系。似乎平平常常,但是作者在安排上却费了心思。“窗前做作业”才发现了“窗外天气的变化”——“天色暗了下来”“刮起了狂风”。变天了才把窗户关紧。而且“屋里顿时特别闷热”也写出了“雨前”的特点。接下来开始写“雨中”的场景: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在玻璃窗上“啪啪”直响。雨越下越大。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阔的珠帘,迷蒙蒙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小溪。
这一自然段总共有六句话。紧承上文的“要下雨了”,这里的第一句就开始写“下雨”——这“雨”还很大,从形状上来看是“粗大的雨点”,从声音来听是“啪啪直响”——无论从形状和声音上来论,这都是一场大雨;第二句写“雨越下越大”;第三句视角从近处拉到远处,拉到更广大的范围——“透过玻璃窗向外往前,天地间挂着无比宽阔的珠帘,迷蒙蒙一片”;第四句视角又聚焦在对面的屋瓦上——“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第五句视角下移——“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第六句,视角继续下移,写地上的雨水汇成了一条小溪。这六句话都是一种顺承关系。顺序是很明晰的。接着来看:
真是一场及时雨呀!田里的玉米一定会咕咚咕咚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这里已经由上文的“写实”转到了“写虚”。因为这里是作者站在窗前的联想。这种写法很妙,很有创意。第一个感叹句承接了上文。而后面的两个联想句子又是顺承关系。最后一个排比句妙在最后将这场雨与人们联系起来了:说明人们种的庄稼很需要这场雨。这是一场“喜”雨。不过这场雨不是杜甫老先生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的喜雨”,而应该是一场夏天的及时雨。
以上两个自然段写了“雨中”的内容。接着,作者写了“雨后”的场景:
云散了,雨住了,太阳照亮了大地。我推开窗户,一股泥土的芳香迎面扑来,空气像过滤过似的,格外清新。窗外的杨树、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舒枝展叶,绿得发亮,美丽极了。
雨后的景写得很美。第一句是过渡,点出“雨住了”,要写“雨后”的情景了。“我推开窗户,一股泥土的芳香迎面扑来,空气像过滤过似的,格外清新”,这一句写得好。第一,与开头“雨要来时”,“刮起狂风”,“我赶忙关紧窗户”相互照应,这窗户有关有开,文章的结构也显得很完整;第二,这里抓住了嗅觉来写,前面主要是开启了听觉和视觉,而这里用到了“嗅觉”,说明作者观察雨景,写这篇文章时运用了多种感官。最后,紧接着“推开窗户”,写“窗外”的景色,又定格在视觉上:雨后的杨树、柳树“舒枝展叶”“绿得发亮”。雨不仅浇灌了农民的庄稼,而且这场雨也带来了好空气、好风景。真是一场好雨!也是一篇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