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读书吗?最近一次读书是什么时候呢?读过的书,你能记得多少呢?
以对读书法的大量研究和经验闻名日本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写下了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术中主要介绍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怎样加深理解、深入思考,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关于选书,作者介绍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念,即在庞大的信息网中,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被动声呐”,通过不断接受的信息,进行整理之后,列出一个读书清单。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买书,带着自己的读书清单去,准不会在眼花缭乱中迷失。
这就像是逛超市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漫无目的地在里边闲逛。逛着看到这个想买,那个也很心动。不知不觉便发现塞满了整整一个购物车。然而回到家中时,却发现,咦,我怎么还落了东西没有买到?
如果带着小孩这样去逛街那就更糟糕了。小朋友恨不得整个超市都是他的。但如果去之前能列个清单,告诉小朋友,也告诉自己,这次去超市,我们只能买这些东西。那画面可能会和谐很多。
同理,买书也是一样的。
而我们在列读书清单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笔记本了。
这个笔记本在作者眼中是很神奇的一个笔记本,它可以代表自己的第三空间。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放。“瞬间的思考就像废水里的气泡,只会出现一瞬间。”但如果你有这么一本笔记本,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把脑中闪现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不让它蒸发掉。
我们作为一个被动声呐,接受着周围的一切信息。我们用笔记本记录下对我们有触动的东西,占为己有。“做好万全准备,你的天线会越来越敏感。只要为思想造出了容器,就不必担心没有东西可以放进去。”
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从书中得到了什么。
当我们改变既往的读书方法,带着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这个观点再次刷新了我对读书的看法。我以前总以为读书是去享受的,把自己沉浸在书中,领略主人公的感受便是读书的体会了。但很久之后,我再回忆起来,已经忘记我读过的内容了。这等于没有读过。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你收获的东西绝对是不一样的。你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向家人或者朋友介绍这本书的内容,这时你才会发现自己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这本书。同样,把记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起学校里那些很棒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医院,一些医术很好的医生,往往口才也是一级棒。这里说的口才不是他吹嘘的能力。而是当他向病人、向下级讲述病情、讲述书中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理解得越透彻,便会讲解得越透彻。
读书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倾听者变成了自己-未来的自己。当你把一本书对你最触动的点记录下来之后,未来某个时刻,你再去翻阅笔记,那也相当于是重读这本书了。
很多人觉得这样一个过程太繁琐,没法坚持。作者提到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即通过摘除书中让自己心动的句子,一句也行。写下来之后,想想这个句子触动自己的是什么,自己看到这个句子之后,又联想到了哪些事情。通过这样的方法,你会发现,一不小心便写下了满满一页的笔记。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当然,记下这样的笔记,同时建议记录下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和作者名。以后你再翻阅地时候,这样的信息可以提醒自己,哦,原来那个时候我读过这本书!
书中还介绍了笔记的整理,信息的归类,数字化的检索,这都为了让自己读书过程中更快捷方便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通过读书笔记的记录及整理,让“书读百遍”不再只是口号。
作者还在文末介绍了写读书笔记中的读书文具,这都带给我很大的新鲜感。原来一个人,读书读到极致的时候,连那些书架、笔具、书签等都变成了有趣的灵魂。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便拥有了自己的一本随想笔记,我把自己所有的小秘密都放在了书中,还上了锁,哈哈。最重要地是,从此之后,我便改变了看书的目的,我带着记录读书笔记的目的,这也让我加深了对一本书的感受。
如果读书笔记不能再一天之内完成也行,三天或者一周都可以。如果一遍读完后,还没记录下来,那还可以再跳读一遍,或者速读第三遍。
带着读书笔记,利用摘抄+感悟这样的方式,让我重新整合了书中的信息及自己的体会。这也是探究自己内心过程中的一段有趣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