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冷面的摊子这边街面上很多,也说不清什么时候时兴起来,就跟春天野长的苦菜一样,待你真正注意到的时候,早已大片大片铺遍四周。
烤冷面算不上高档小吃,虽然网上也有刘虞吃烤冷面的传说,但传说就是传说,这和正德乾隆成为诸多食物发明家、品尝家没有二致。据我观察和直接询问,烤冷面和原本的煎饼果子有些渊源,两者的用料方式也十分近似,唯一不同就在于原料。
烤冷面要用一种特制的冷面饼,其主要成份是:小麦粉、水、碱面。一打眼看去,大概比32开纸略小的长方形,细看能看到一根根细长的冷面并排粘在一起,颜色白里透黄,这黄色您不仔细瞅是看不到的。烤冷面的人,下手烤面的时候,都是白白的一张,直接放在热得发烫的黑铁板上,“滋啦啦”地一阵响,油水在下面渐渐就将有点硬的冷面面饼煎软了,然后一阵特别的油面香气就能升腾起来。时间不长,一张冷面饼就能烤得差不多,这时候,将铲子当刀使,切、翻,刷酱,然后加上各种配料,有的是高丽菜,有的是鸡蛋,有的是肠,都按照顾客的意思来,最后装到纸碗里,加调味料、调味汁,最常见的就是番茄酱、蒜汁、辣椒酱、香菜之类。
顾客接过手,一个圆纸碗里,几块浑身沾满各种酱料的烤冷面就静静躺在那里,散发出一阵阵香气。这种香气,也要看手艺,越是这种小摊子、大排档,简单到不能简单的营生,越是能看得出老板的技术高下。好的不用说,让人食指大动,忍不住大快朵颐,还不等走远,碗里就只剩下汤汁了,下次非要再来加买一倍的;不好的,就我眼见的,已经更换了好几茬的烤冷面摊子了。
我有个朋友,最喜欢寻摸各种市面上的小吃,也愿意蹬个“大二八”,满街上转,就为了找到合乎口味的好小吃。然后下个周末,就呼三喝六,招呼一帮朋友,径直奔着摊子就去了。记得某次正在摊子上,一人一个小马扎,吃喝得快意,一个快递打电话来,说送快递。我那朋友直接让他送小吃摊子来,然后交待地址。等快递来到这条街,又打电话问在哪儿,他说:你闻着味儿找。果然,不到五分钟,一个红马甲就跑过来了,然后就在这摊上,和我这朋友干了一杯小扎。
其实,人和人之间,若是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时候,是最和谐的。若是能够在这个和谐智商,再有点“酒肉”联系,那也就成了酒肉朋友。我倒不知道,这个鼻子蛮灵的快递员是不是个吃货,但我想,有我朋友在,这个吃喝圈子扩大的可能性总是要大于百分之九十的。可惜,从那以来,我随着公司离开了这座小城,也没在三伏天里再看到光着膀子烤冷面的摊子,更没遇到过我朋友那样的吃货。现在,吃着外卖,不免有些寂寞。
鲁迅先生的寂寞,是在秋夜里写两棵一模一样的枣树,然后再给后世学生留点思考题。我的寂寞,则只是在这个夏夜,忽然想起滋啦啦铁板上响个不停的烤冷面。
ps:临到文末,忽然又想起,在许多回忆旧时古都记忆的文章里,往往都会提到,在静默的寒夜,会从街口响起馄饨摊子的叫卖,在高楼上坠下一个篮子,然后吃上一碗香喷喷,暖乎乎的馄饨,既花销不多,又让人格外温暖。这种记忆,让人怀念旧时光。不过,旧时光也未必总是好的,这却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