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质地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底色
春到塞北
作者/刘慧斌
细雨滋润艳阳天,莺歌燕舞漫无边。
春风吹拂田野翠,人欢马叫笑语甜。
和风细雨到村庄,草色青青野花香。
溪水漫流泛银光,野鸭戏水独徜徉。
立春过后日渐长,春色无声染村庄。
树木展绿杏吐芳,农夫趁早备耕忙。
如果一定要条分缕析,是否可以把此诗分成三组来阐释。第一组是蓝天景物——金色阳光、早莺和春燕;第二组是翠野景致——青草与绿树与红杏、银波与黑鸭;第三组组是春耕景象——农夫和马车。色彩斑斓,动静组合,人、物、事三合一,个个具备。
3——织娘
织妇女
[唐] 苏拯
伊余尽少女,一种饰螓首。
徒能事机杼,与之作歌舞。
歌舞片时间,黄金翻袖取。
只看舞者乐,岂念织者苦。
感此尝忆古人言,一妇不织天下寒。
这是诗人苏拯笔下织娘的真实描摹。
对于春天的衣裳,如果说风儿是“织娘”也十分形象,因为它就是一把金梭和银梭,是春天这一幅幅山水画的始作俑者,只是这把金梭、银梭,这位柔软无骨的织娘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只有从植物的嫩枝、细叶,从动物吹乱的毛发,美女的长裙、衣带,水波的涟漪,小船的飘移来觉察它。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动植物的运动、舟船的位移,水体的流动恰恰是山水画的构成部分。
除风之外,按说绵绵细雨也应该是织娘的化身。它滋润者冻得有些坚硬的黑土地,让秋日里落在地里的种子感觉到一种回暖的气息,并就此活转过来,为春天奉献赤子般的豪情。
风轻、多雨,本就是春天的气候特征。
4——具体动植物
对于春天的衣饰,是否还可以从花卉植物的肖像和动物的形态,甚至是它们生育的周期都可以拿来进行动态反映。
小时候,走在河滩边,会经常看到身体胖胖的鲤鱼在浅水里摇曳。老人告诉我这是鲤鱼在“跌子”,书面语应该是“甩籽”。据说,南方鲤鱼3、4月份甩籽,北方鲤鱼通常在4、5月份甩籽,深受水温、食物、环境等因素影响。当水温处于25度左右、水流流速在每秒1至1.5米的情况下,会迎来鲤鱼的产卵高峰时期。
年长了,头脑越来越简单,运动喜欢走捷径,生活也日益开始简致起来,但不知怎么的,内心还会对深秋里的菊花,深冬里孕育的梅蕾有些许牵挂。这不该啊?这似乎也不是春天该说的话题。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能在秋冬两季里行走,一点也不比春天里的百花逊色。古人对“梅兰竹菊”青睐有加,我想一定有它们的深意在,只是人类喜欢按照固有的思维情愿去跟风罢了。
5——惜春
写到这,我禁不住身体都有些雀跃了,想跟随年轻模特儿或者旗袍女郎穿着一件件时令凸现,色彩鲜明的衣裳,去各地显摆显摆,也为逐渐逝去的春光去做点挽留的事儿。
惜春的道理啊,应该从娃娃就要开始灌输。
陈水河整理于2022.4.5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