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看到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在爱着的时候,若有所需求,就让以下这些成为你的需求吧:把自己融化,变成一条奔流的小溪,对着夜晚吟唱动人的旋律。
这书美的让我想哭。
我从未读过他的作品,也对他毫无所知,只是文字中透露出的优美和哲思,让我不由地渴望接近这位诗人的心。
第一部分是先知,作者借以为要离开阿法利斯城的先知之口布道,谈论了有关爱、孩子、婚姻、悲伤、宗教、罪恶、法律、自知等问题,在先知之口中,这些问题的本质都被高度抽象化而提炼成精妙的比喻,脱离了个体却与人类整体相似,例如纪伯伦谈享乐,他说:“享乐是首自由之歌,我非常愿意你们能全心全意地歌唱,却不希望你们在歌唱时丢失了自己的心。”这样的文字怎能教人不喜爱。
读到最后才知道,先知并非要乘船离开,他所奔赴之地正是死亡,但他如此的宁静平和,因为“只要在风中小憩片刻,就会有一位女子把我重新孕育。”
第二部分是寓言,借流浪者之口,讲旅途中的见闻。寓言都很短,但语颇隽永,耐人寻味。纪伯伦注重对立的思考,他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待这个世界,并将它诠释成完全不同的样子,因此大多寓言并无逻辑,甚至没有故事结构,而结局也常常出人意外,但是有些寓言却很耐人寻味。
第三部分是沙与沫,这是纪伯伦对生命的比喻,但同时他也认为生命是苍穹也是大海,而死亡和生命本是一体的。这一部分充满了纪伯伦对一切事物的思考,充盈着一种近乎混乱的秩序,他及其所能,阐述生与死,精神与肉体,善良与邪恶,嫉妒与憎恶,不同的自我,等等。
第四部分是先行者,和第二部分一样,多为隽短的寓言,纪伯伦厌恶偏见,他深知事物在人们眼中显现出来的不同模样,他热爱人类整体,也热爱每一个人,不论善恶,无分好坏。他以上帝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像古老的先知那样讲话,他揭示了我们的灵魂,开启了我们的心锁。
第五、六、七部分讲述的是先知与人们的对话,先知强调万物皆等,认为人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灵魂而非肉体,他主张人们应该回归纯洁、真实与崇高。他主张帮助和给予,希望人们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富有。
第八部分是关于耶稣的故事,从各行各业,各类人物之口,讲述了耶稣的言行,以及各式各样的人对他的不同看法,有崇拜,有厌恶,有迷醉,也有恐惧,他阐释了一个圣人是怎样的,他的心灵、他的演讲、他的祈祷,他的精神如神灵,却有着一颗凡人的心。
纪伯伦对人类怀着很深的感情,他诚挚地爱着这个世界,他对自己的心灵有着很高的要求,虽然与他并不熟识,但是我知道他一定与他自己有过漫长的谈话,就像每个人偶尔会与自己内心的声音谈判那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能经常地做出广义上来说正确的事,甚至做不成我们希望自己做的事,实际中的我们距离心灵太过遥远,我们无法聆听来自它的声音,因为它被遮蔽,被笼罩,被淹没,因此我们无法让心灵变得更加的纯粹,澄澈,不能让它向美好更加靠近,也无法触及到真理,那遍及田野、平原、山丘却又十分遥远的真理。
我希望成为那样的一个人,不过我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它很漫长,但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