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安徽考察时强调,基层要牢牢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服务群众上展现更大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将人民至上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用民声回应“什么是人民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经常到老百姓家走一走、坐一坐,揭锅盖、问冷暖,走好群众路线,厚植“问需于民”听民声的“血肉情”,真正身入、心入基层,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把群众当作亲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和群众交心谈心,践行造福于民政绩观的人民情怀。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梳理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问需于民,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才能更好地联系群众、倾听民声,践行造福人民政绩观。
用身份回答“为谁创造政绩”。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观念是党员干部从政绩效的前提,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经过艰辛努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辉煌成就。奇迹的创造,靠的是一代代人锚定奋斗目标不放松,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接续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告诉我们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涵养初心,时刻牢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难解忧。新征程上,党员干部需要长远谋划、久久为功,也需要干在当下、循序渐进以人民利益为上,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为一时政绩而急功近利。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不管能不能在自己手中开花结果,都要主动地去做、义无反顾地去做,不负历史、不负人民。
用行动回答“怎样创造人民政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拜人民群众为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汲取人民智慧,用群众经验去破解难题。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做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满意工程”“民心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支不支持、高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尺,完善群众评价办法、反馈机制、监督渠道,推动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影响力更直接的措施,切实做好人民“勤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