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春节只有二十多天,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出现春节焦虑症了。尤其是部分“不年轻”的女性,更是觉得压抑,她们知道即将等待她们的并不是温馨的团圆饭而是愈演愈烈的催婚。
而伴随着父母无休止的催婚,这两年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女性话题,比如“思想解放”“独立自由”“不婚不育”“去父留子”“爱自己”等等。
这些概念无一不在说明现代女性已经和老一辈的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隔阂。年轻女性更追求独立自由,不接受过分牺牲,想给自己更好的生活,于是面对婚姻她们也开始越来越审慎。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婚姻会带来什么,甚至能从自己的父辈祖父辈看见婚姻带给女性的影响。
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尝试追求婚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她们给自己买精致的东西,给予自己舒适的生活,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再养一遍。
在这些“爱自己”的思想熏陶下,父母和社会给她们的婚育压力,就更加成了她们抗议的动力。父母催婚她们抗议,她们抗议父母更加催婚,变成了一个闭合的怪圈。不知不觉中,仿佛女性独立自由就等于不婚不育去父留子。
而一旦父母的阻力撤除,他们或许就会变得茫然,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到底要什么?仔细一想才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安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这种对生活的混沌和无序是真正的独立自由吗?到底什么才是独立自由呢?
我想如今女性的婚育困境代际隔阂大抵也逃不过这四个字,女性想要真正的独立自由仅靠高喊口号是没用的,口号让人觉醒,那么觉醒之后我们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呢?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资产。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不婚不育是自由幸福的象征,那么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尼姑修女,她们岂不是最幸福的女人,可为什么她们大多都过得很苦?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她们的权益和资产匮乏,简而言之就是她们拥有支配的东西太少了。而想要谈平等自由,就一定要自己手里有东西。权益和资产就是女生独立自由的基石。
资产就是能生钱的东西,它的获取靠得就是自我建设,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我发现真正活得好的女生都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培养出不可替代的专业性。
她们能自主地劳动创作,为社会生产价值,这已经成为了她们独立于社会的基石,并且在工作生活的不断打磨中,她们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的和喜好,不会轻易被别人的眼光和意志所左右。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心事重重地将父母催婚当成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有核心能力的女生是从容清醒的,因为这些能带给她更多的选择,也为她的独立自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想要好好生活的女生不妨用你们抗议争取来的时间好好成长自己,抓紧时间获取自己的资产,去靠近能生钱的东西,去学技能,哪怕是会做美味的小食,会编织漂亮的摆件。而不是被消费主义洗脑,买名牌包、名牌衣服,这些不是资产,却很容易在你打地基时迷惑你。
女生想要过得好,有足够的配得感也至关重要。
真正会生活的女生都会不断强化自己的配得感,敢于在各种压力下坚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并真心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这些。
可现实是很多女生都习惯了在各种质疑和责难中选择妥协,在找工作上对家人妥协,在找男朋友时对家人妥协,在选择生孩子时对老公妥协,所以每走一步都充满了委屈和无奈,回头一看全都是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最终活成了别人生命里的配角。
可我们要记得,生命只有一次,自己才是自己生命里的主角,其他所有人都是我们生命里的NPC。毕淑敏老师就曾说过:“每当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请一定要记得遵从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们不妨大胆一点,对自己诚实一点,去设想自己真正最想要的生活,去在脑海里构建那些幸福的场景图,去把它做成壁纸照片,放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然后坚定地慢慢地去搭建自己的幸福人生。
最后,幸福的女生都不会把爱情当成人生的全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女性结婚后就以家庭为重,她们的一生大都围绕着丈夫子女,她们是拿生命投入到爱情家庭当中。
而男性却并不这样,他们的生活面更立体,因此也能够从更多方面获得满足。他们喜爱权力和地位,并在这些里面获得对自己的肯定。而爱情和婚姻对他们来说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面,这就导致了他们比女性过得更加洒脱自由。
所以我们不妨学习男性的思维,先将自己看成一个人,再将自己当成一个女人。即使这种被束缚的困境无法这么快解脱,离看见曙光也就不算太远。
所以,女生们,请好好珍惜自己,去过真正独立自由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