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认知觉醒》这本书,是在自己的读书会带领大家一起共读和分享感悟。
已经一年过去了,如今第二次自读完本书用11天。刚开始几天读15%,假期几天只读0.7%,昨天读15%,今天读63%。
(从这里也要看出来读书中的畏难情绪、懒惰情绪、拖延情绪、精进与反思的情绪。)
这还没结束,正在期待读书会专业教练带领再次共读,这将是第三次。
还有第四次、第五次,我会继续带领大家在读书会共读此书。
好书值得反复读,读书也是为了要解决问题,那就更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落地于生活、成长、工作中。
想好就能好,行了就能行,那就从今日起行动吧,持续输出反思日记!
今日共修群里一场闹剧也给了我很多思考,其实有人一直在自顾自分享的刷存在感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了。
虽然是好事也值得学习,自己也学到了一点,但还是让人有些情绪想要忍不住的跑出来。
在这个时候,也觉察到了自己的评判心,即便想要发声时,也要看到自己以前多管闲事,和看不惯或打抱不平的心态。
有了这些觉察后,就对这种大量不间断分享变成极大干扰的情绪进行强行压制。
反观一下自己的需求,可能最近比较重视跟着师兄的学习,所以比较关注每个群的消息,想要渴望好的学习共修和好的环境。
隐隐知道,群里这种情况到最后肯定会有解决途径的,但不知道究竟会是谁来发声、或者怎样解决?
结果,刚看完《认知觉醒》,就看到师兄在群里发信息了。静静看着一番争执中,体会着每次师兄出现时的“言和行”,默默的渡着自己的“修和悟”。
感恩这人生处处时时的道场!
最后也由此联想到,去《花洲书院》募捐时,面相师傅的建议:群处守口——人多不要着急发表意见,等到最后再发声!
谨记谨记!
至此,那份募捐也值了!感恩!感恩!
(此形式为反思日记的随写,来源于《认知觉醒》作者的参考学习,用来提升自己的觉知力、反思力、认知力。)
2023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