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昨天终于读完了全本。
可以说,作者是非常体贴周到的。不管是对唐诗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大背景的介绍,还是对唐朝几位非常有代表性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的解说,都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作者分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可是读他的作品就像和友人唠家常一样,丝滑,顺畅,以至于我能一口气读上100多屏,比读网文小说还流畅,速度还要快。
就是用这种唠家常的方式,作者在书中详细解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千古留名的大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诗作。作者将这些诗人的经历、性情都揉进对其诗作的解读中,使读者在理解诗人的同时读懂了他们的诗,又在明白了他们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诗人的性情、才气与那个时代的风貌。
书中引用解读的篇目很多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如王维的《竹里馆》、《鹿柴》,比如李白的《长干行》、《蜀道难》、《将进酒》,比如杜甫的《石壕吏》、《茅屋被秋风所破歌》,还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等。
这些既是名篇,很多就收在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中,也是最能反映唐朝的社会与文化特色的篇目,同时也是最易从中读出诗人自身的性情、人生追求以及诗歌特色的篇目。
虽然这些篇目都是名篇,很多也被收录在我们的中小学教材当中,但是于我个人而言,这些篇目当中的很多内容我的感觉仍旧是很陌生,很模糊,很朦胧的。我自认为并没有真的读懂它们,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组成诗的那些词语的表面意思我不懂,而是我始终无法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要写这几样事物而非另外几样事物,是因为这样写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吗?那又是怎样的意境?可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想法与感情呢?为什么非要这样写而非那样写才能够写出如此的意境呢?一言以概之,古诗的文字本身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没有剥开的石榴表皮,我看得清它的大小、形状、表皮颜色甚至纹理,但是我始终不能明白包在这层表皮内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一首古诗背后的那些东西,既在古诗本身的文字以外,又与古诗本身的文字息息相关蕴含其中的那些内容与情感,这些,才是我真正所好奇的,也是我在读本书之前,唐诗于我总是模糊又朦胧的原因所在。
当然我也说了,以上这些困惑均是在我遇到这本书以前。
读了这本书,我眼前的迷雾消散了,我终于能够看清楚这些诗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不仅包括字词的表面含义,还包括古诗所蕴含的故事、意境甚至哲理。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作者不仅让我看到了唐诗本身,还让我看到了唐朝的繁华盛世,以及诗人们的经历、才华与性情。作者在这本书里所展现给我的,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某个侧面、某个投影或者片段,而是一幅立体的图景。就像把石榴的外皮全部剥开,再顺着内筋将内部的果实全部掰开,这时,我终于看到了全貌,从表皮到内里,从浅显到深入。
由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能够“孤篇压全唐”?要不是经过作者的解说,我绝想不到这首诗的每一句后面都有那么深远的意境。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唐朝写出了那么多的边塞词,因为当时的唐朝正在北方开疆扩土,文人随着出征的将士远赴边疆,见到了荒凉辽远的塞外之景,并作为他们的生命经历都被记录在了他们的诗文当中。
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王维会有“诗佛”的雅称。他本是进士出身,也曾意气风发,很想出人头地,却在安史之乱时被俘为叛军效力,因此在平定内乱后生死一线,从此不再踏入朝堂,远居辋川,此后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处处透出哲理与禅意,因此世人称之为“诗佛”。
同样地,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大家称李白为“诗仙”,因为他的飘逸、潇洒与旷达既是盛世大唐的宽容大度所造就的,也是他个人人生态度与志趣的体现,而这些根本就是不可模仿,也难以学习的。就像高居天宫的仙人,只可供世人膜拜与仰望,学是学不来的。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杜甫的诗会被称为“诗史”,因为杜甫的不少诗作其实是用诗的语言写出了当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就像史官笔下的历史一样。同时,也正是由于杜甫的这种对穷苦老百姓的悲悯与忧国忧民之心,他才会被称为“圣”——“诗圣”。
而白居易,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他的惊才艳艳及其对“文以载道”的实践,同样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印象深刻。
在这本书中,以上内容作者都像讲故事一样的娓娓道来,读来丝毫没有生涩之感,只觉得很顺滑,很有滋味,很想追着看下去,把这其中的因由看清楚,看明白。
而且因为没有阻隔,阅读得很顺畅,就很能收获阅读所带来的那种快乐。
最神奇的是,在真正理解与舒畅快乐的阅读情绪的共同作用下,很多以前觉得很生涩的古诗,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记下来了!
赶巧我前两天正好收到了双11购买的查氏古酿,家里的小伙子看着我蹲在那里很认真地拆着快递包裹,遂很好奇酒这东西真有那么好喝吗?于是我索性拿起一瓶刚刚打开包装的青梅古酿,对着小伙子,手舞足蹈地就将李白的《将进酒》吟诵了出来。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是面带笑容的,我也知道自己当然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背诵出了这首诗,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很好的古诗文素养而背诵了这首诗。那一刻,我举着酒瓶,是真的感受到了李白唱出这首《将进酒》时心中的豪气与畅快!我体会到了他的快乐,也因为体会到了千年以前他的快乐而分外快乐。
当然,我并不是耍酒疯,也不是人来疯,我只是想借此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有所收获的快乐的情绪,就是当我终于可以进入到一个我以前完全无法进入的世界,并且看懂了这个世界的时候的那份快乐。
如果非要找一个比喻来形容这种快乐的话,我想可能是类似于寻寻觅觅突然走入了桃花源时的快乐,或者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突然闯入了一片花树繁茂的侏罗纪公园时的快乐。
这是一种十分纯粹的快乐,不与任何物质有关,它只是一份纯粹又纯粹、干净又干净的心情。
感谢这本书,感谢这本书写得如此平实、好读,才让我这个只在学生阶段学习过古诗文的普通人,能有机会进入到古色古香的唐诗世界,领略其中无限的诗意与美好。
当然,我不否认在这本书靠后的部分,也就是对应着晚唐时期,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介绍了李商隐的诗作,用作者的话来说李商隐的诗当中没有清晰的主角,而是大量地使用意向与象征的手法,这使得李商隐的诗读起来很抽象,不好懂,以至于我在读这部分的内容时,也觉得越来越艰涩。不是作者的解说很艰涩,而是很多诗文本身是艰涩的,解释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说,在读完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竟然恍惚间产生了一种空虚之感,全没有阅读本书前半部分的那种充实、流畅的感觉。
说实话,这种感觉让人有一点点小小的失落,甚至产生了一种对于为什么要读书的怀疑,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直到我拿起了蒋勋的另外一本书,《蒋勋说宋词》之后,我才找到了答案。为什么我读李商隐的诗会有那种感觉?原来是因为到了晚唐时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都已经达到了顶峰,并且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也越来越不容易被普通人所读懂。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艰涩难懂,而是时人都有这种感觉啊!
书读到此,我豁然开朗,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顺着绿草茵茵的山脚,向山顶而行,路过百花竞妍姹紫嫣红的花圃,再往上是枝叶繁茂的树林。行路至此,我们所看到的茵茵绿草,我们所看到的百花竞妍,我们所看到的枝繁叶茂,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的,自然也是我们很容易去感受和领会的。可是如果此时再继续往上走,慢慢就到了人迹罕至的所在,甚至到达了山尖,这时我们才发现,山的前面原来是陡立的断崖,而如果再往高处,恐怕就是仙人所居而凡人莫能入之地了。
那一刻,我忽然释然了,书还是要读的,只不过书籍所蕴含的知识不同,其难易也可随之分出诸多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就好,就像我刚刚读过的这本《蒋勋说唐诗》,于我而言就是一本非常适合我的好书。至于那些更高层次的书,自有能人解读之,也可期待着自己在书海遨游中练出更大的本事,说不定到时再来读,也是顺畅惬意得很了呢。所谓书山有路,不断攀登向上的过程,不也正是一种读书之乐嘛!
于是,我兴致再起,捧起《蒋勋说宋词》,一口气又读了100多页!改天再来述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