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臣温峤是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西晋司徒温羡的侄子,父亲是河东太守,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他从小就博学聪敏,而且长相俊秀风度翩翩,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
十七岁的温峤就开始出来做官,很快就被任命为上党郡县令。当时有个名士庾敳(ai)贪污受贿,家中积攒了巨额财产,大家都只是睁只眼闭只眼。年轻的温峤可不管这些世家大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上表弹劾他的贪污,一时轰动洛阳,虽然结果还是不了了之,可温峤的耿直却让他声名大振。
温峤的姨父是名将刘琨,刘琨非常器重他的才干和人品,让他担任自己的参军,后来刘琨升为司空,以温峤为右司马。当时石勒、刘聪等人横行中原,刘琨死守并州,温峤多次为刘琨出谋划策,深受器重。
西晋灭亡这一年,刘琨派温峤到南方去,劝司马睿即帝位,分手时对温峤说:“我当立功河朔,使卿延誉江南,你能胜任吗?”温峤回答:“我虽然没有管仲张良那样的才华,但是让天下人知道你有恢复晋室重整乾坤之志,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怎么敢不受命呢!”
温峤受命准备南下,当时兵荒马乱,各地战争连绵不断,一个人出行是极其危险的,温峤的母亲崔氏担心他的安危,坚决不让他走,温峤想到国家危难,执意要去南方,和母亲的拉扯中,衣服都扯破了。没想到的是,两人一别成了永诀。后来,他的母亲在北方病死,温峤因为战乱,再也没有办法回家拜祭她,悔恨痛哭不已。
当时注重孝道,温峤一生虽丰功伟绩,但因为这件事受到很多名士的批评,始终不把他评为南渡中的一流人物,被认为是二流人物中的拔尖,以至于后世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二十九岁的温峤到了江南,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深刻总结西晋灭亡的经验教训,详细分析东晋政权的当前形势,明确提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让满朝为之瞩目,王导、庾亮等这些重臣名士都非常欣赏他,争着和他结交。不久,司马睿称帝,温峤完成使命后,以母丧为由,不肯接受官职,多次要求回并州复命,都被东晋君臣留住,他们都劝温峤不能因为个人私事而丢下复国大业,温峤无奈,只好留在了江南,担任太子的侍从。
公元318年,北方传来了刘琨遇害的噩耗,朝廷因为要指望段匹磾继续抗击石勒,对于刘琨的死不闻不问,温峤悲愤异常,一再上书要求褒奖刘琨,在他和朝臣多次地坚持下,两年后司马睿终于追封刘琨为侍中、太尉。
在正规的官场上,温峤能够认真严肃、慷慨陈词、引经据典、字字珠玑,可私底下他是真性流露耿直率真,可不管别人是否会认为轻慢放肆、粗俗不堪,他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王敦刚刚起兵谋反的时候,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的这种举动也是被逼无奈的吧!”结果被周顗训斥。他的好基友庾亮一直很维护他,呵呵地说:“他只是出言不俗。”温峤刚到江东的时候没有具体职务,就经常和人赌博,输光了就找庾亮来赎他,他也不知道什么叫难为情,每次看见送钱的人来了,远远地就开始打招呼:“快来赎我回去!”。
温峤虽不拘小节,在大是大非上可是毫不含糊。王敦兵临建康城下时,太子司马绍要亲自领兵出战,与叛军拼命,温峤死死拉住马辔头,说:“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取胜的人不是凭借武力,殿下身为国之储君,怎么能够以身犯险而置天下于不顾呢?”司马绍不听,情急之下的温峤抽剑砍断了马肚子上的皮带,这才劝住了他。
王敦进了建康城,想要废黜司马绍,到处宣传太子不孝,但他自己心虚,所以每次说完之后,都要加上一句:“温峤也是这么说的。”
有一次他正这么说着,温峤进来了,王敦就问:“太子为人怎么样?”
温峤严肃地说:“我是小人物,不敢揣测君子的所作所为。”
王敦觉得太丢人,声色俱厉地质问温峤:“太子是不是不孝顺?”
温峤丝毫不惧,正色回答:“太子懂得治国之道,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就是大孝,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
百官都支持温峤,王敦气急,也不敢做出废太子的决定。
王敦即忌惮又欣赏温峤的才华,于是让温峤担任自己的左司马,皇帝也无力阻挡,温峤只得离开了建康,来到王敦身边成为了一名卧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