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花了近两个月的的时间,终于把《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看完了,伴随着它留在我记忆里的,是地铁的报站声及熙攘嘈杂的人声,因为主要是在每天早上上班挤着地铁的那四十几分钟里阅读它。
苏菲是谁?是艾勃特少校写给他女儿希德的一本书里面的女主人公,连带着被创造的还有苏菲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与此同时,艾勃特少校和希德又是乔斯坦.贾德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创造出来的人物。而谁又知道乔斯坦.贾德是不是另一本书里的一个角色呢。
这么细想来会不会多少有些恐惧呢,想象你自己只是某一个你不认识的人笔下的一个角色,他操纵着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你的生命最后走到哪里过得怎样都是他赋予你的……这么想来真是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不是吗。
撇开这不谈,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哲学方面的启蒙书籍,它以时间为轴描述了哲学从最开始的神话世界观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宇宙大爆炸……你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哲学思想的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被不同的人运用并加以逐步转变和改善,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哲学学派及他们倡导的不同的哲学思想。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之前对“哲学”的定义太过狭窄。以前觉得哲学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这些遥远的祖先所说的各种令人无法理解的话语,现在才知道原来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等等所有探究人类或生物或自然或宇宙从何而来向哪儿去的科学都属于哲学范畴。
看完之后我在想,初中或高中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多少是有益处的,因为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学科,看过的人如果能够加以思考,会从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这样或许在高中填志愿的时候就不会纠结要报选什么学科了吧。
我们此时看以前的很多哲学观点都理所当然地觉得它是不对的,而谁又知道我们现在信以为真的所谓“真理”,在数百年数千年后是不是也会被那时代的人们嗤笑呢,毕竟数千年来一直都有“真理”被打破的事实,比如说开始人类以为地球是平的,再比如说最初人类以为从同一高度下落的两个物体,重量大的那一个会先落地……
历史总是无处不在并且惊人的相似,就像最初是艾勃特少校处于“上帝”的角色观察和操纵着苏菲和哲学老师艾伯特的言行,我们以为苏菲和艾伯特就只能这样永远活在书中并被操控着了。谁会想到后来苏菲和艾伯特逃离了这本书,并且成了观察着艾勃特少校和希德一举一动的“上帝”呢。
所以呢,你以为你是实实在在的独立自主的一个人,主宰着自己一言一行及生活或是命运,然而仅仅是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就得知了一个人是无法完全主宰自己的言行的,我们平常意识到的事情,对于我们所有的意识来说,仅仅是冰山一角。那么对于“命运”而言呢,你真的能主宰吗……
抱歉似乎一下子把话说得太严重了,但是请别忘了书里最后苏菲和艾伯特是逃离了少校艾勃特的操控并成为“上帝”的……
最后就选择书中让.保罗.萨特的话来作为结束语吧——
人并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是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怎么活。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