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9
【毕业答辩准备】
讨论师门的文章
【备考及工作】
1.学习结构化
2.一篇还没有学完
【其他学习】
1.听完第41期第1次直播答疑:活着最重要,活着,心情舒畅的活着,心情舒畅的活着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听到这句话心胸一下打开了。
2.学习一篇公号文章:一个人将强和善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强者,做一个既强又善的人。
3.打卡区学习,阅读了晓颖姐的打卡,阅读了汪燕姐的打卡。
4.感悟:
(1)对于有些人来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本质的冲突,真正能把应试教育搞定的人都是那些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什么是学习能力很强,他一定是既有学习方法又能达到真正的理解,无论怎么教,总有一批孩子是懂了的,可能他不懂什么叫迁移,不懂核心算法,但他就是懂了,他会潜意识的去迁移应用,所以其实很多理科生的逻辑思维会帮助他们多角度理解。但大脑是可以重塑的,每个人都可以训练。
(2)让学习有效发生是有顺序的:关系,兴趣,建构.
关系是底层,关系破坏了,后面都不会好,也就是关系好了才能有事的层面的发生。
关系之上是兴趣,没有兴趣,再怎么逼他都不行,没有兴趣时就从他有兴趣的入手,这需要耐心,从能够讨论起来的地方入手,不那么破坏兴趣。
对一个事情的认知是一层层建构起来的,如果前两点都没有问题,他还不懂,那可能是高度上拔的太高了,太低了没有兴趣,但是太高了是架构不上去的,就像搭一个梯子,中间够不着了,够不着也会破坏信心和兴趣,我突然想到了核聚老师和我说的很多东西有的时候我是理解不到的,但是因为暴力突破,反复琢磨思考,再加上后来在实践中有了体会就一下可以领悟到了。
“关系,兴趣,建构”所以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是很难实施的。国际上公认的教育最好是24个人,大班实行因材施教就很困难的,但大班可以分组这样也会好一点。
因此,最好的差异化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家长可以一对一,但一对一也很难,因为容易上火,所以很多人说换着教孩子。家长是最有条件教好自己的孩子的,但自己教不了自己的孩子,教别人的孩子更好,就是因为没有耐心。
关系,兴趣,这两个点都需要耐心,后面建构都是战术的调整,现在父母的学历越来越高,大部分都上过学了,比如说发现孩子这里没有明白,那就慢一点,降低点难度,这些都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在家长能力范围外的事情是前两个:关系和兴趣,这都需要耐心,前面的路铺好,后面会越来越快,所以归根结底是家长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耐心,定力等等。要相信时间的力量,慢就是快,要不然自己很辛苦,孩子也辛苦。
想到这里其实可以在关系前面再加一个:自我认知,关系,兴趣,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