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我就在想,亚丽姐回来我肯定会轻松很多的,没想到她回来之后我就没有事儿做了!
我忽视了一件事。办公室那边习惯把单子往后拖,每天是快下班那几个小时采购订单就不停的来,每个星期是最后两天最忙。而今天是星期二,工作本来就轻松,我在前两天的帮忙中也懂了不少,所以今天我这个算是徒弟就什么工作也没了。
2
鉴于今天的轻松,手机我也没什么好玩的了。所以,我打开亚马逊Kindle阅读器看起了书。
先看的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一段时间看了几个写的挺好的同人小说,然后就特想看看原著。
回想起小学的时候蹭同学的书看了一点儿,我觉得那个世界真的很神秘。有一次在一家书店的看到了这本书,还是全集的,好大一本,我瞬间就忍不住了。可是我妈说下次等我考好了再说,可是后来我就忘了。
还有一次看到一本借别人的作文杂志上,有一页电影版的人物图,我痴痴地看了好久,都舍不得还。
到现在我才回想起这些细节,所以我决定弥补一下童年的小遗憾,愉快的追起了电影和小说。
上周看了3集电影,这周我打算看看第一部小说。
怎么说呢,小说里面描写的更深入了,有时候电影表达的真是不太清楚。我们有上帝视角,很多事情我们知道会成功,所以就忽视了人物的内心挣扎,造成对人物的观感单薄,最后会得出电影也就那样了,没有说的那么好看呀这样的结论。
就像在小说里,我才知道原来哈利刚到霍格沃茨的时候,特别害怕一切都是一场梦,犯了一点儿错误就担心会被开除。
还有哈利在姨夫德思礼家被欺负了十年,却一点儿都不懦弱。脑袋里还会有一些小坏主意。还能主动问姨夫问题,会反驳,尽管会被罚。
这个小男孩在我脑子里一下鲜活起来,而不是一些同人文里的刻板印象,也不是电影里的那么单纯,片面。
3
接着我看了《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这篇文章是介绍怎样最大化的利用方格笔记本,来帮助自己。
我接着以前的,看完了第二章。
这章介绍了一些使用前的小技巧须知。
重要的有3点:使用框架、标出题目、用三分法记录。
使用框架:就是要在整个书写中留出空余,行首对其,用图、画、表等呈现“视觉效果”。
标出题目:就像信息繁多的报纸上通过题目让人一目了然,使用方格笔记本的时候也可以用题目来让人清楚这一页的主题和重点。
用三分法记录:在A4大小的笔记本上划分出“Note”(板书即事实区域)、“Queue”(发现点即解释区域)、“Summary”(总结即结论)。
还有其他一些小技巧,比如:
“横向”使用;
颜色“控制在三种以内”;
做PPT时先在A4大小的方格笔记本上整理思路之后再敲到电脑上;
用质量好的笔记本和笔;
有标准的“大量书写,大量舍弃”的10000张纸法则。
作者告诉我们:用好这些技巧,不仅效率更高,头脑也会越来越聪明哦~(总觉得作者言谈有点儿夸张,不过看完整本书实验之后再下结论也不迟。)
以上,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