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胡仁源来访,谈起来说:“你弄文学做什么呢,文学有什么用处?”鲁迅只冷冷回答了一句:“学文科的人懂得学理工科也有用处,这便是好处”。他知道,对于志趣不同的人,是完全用不着解释的。 -- 《鲁迅全集》
“文科研究不都是跟着理科研究走么?比如出了某个新技术,哲学和文化文学就去研究这个技术下面的东西了”;“你咋会不懂哲学呢?你是学英语的,词根词缀很多都是拉丁文来的,往上看不就要了解哲学了么?研究文化不更需要研究哲学么? “
时隔多年,身边又一“朋友”这样问我。一、我不同意“文科研究跟着理科研究走”。二、我不懂哲学,并非所有文科学者都懂哲学,就如不是学医的人人都懂外科手术,因为儿科在学儿科,妇产的在研究妇产科等。我不跟你谈哲学,不是因为我觉得哲学无用,是因为我们谈哲学就如“小白”靠着百度谈剖宫产手术要切几层、脑部手术怎么操作。
关于“文科研究跟着理科研究走”,我想不少人这么认为,“人文学科是坐而论道,没什么实际用处;理工科对社会有贡献”;“百无一用是书生,理科出来是实业家科学家研究最新科技,文科出来是书呆子”。
那我们首先来谈谈语言和文学,也即所谓“文科”里最狭义的学科构成。我是语言学生,我的专业为“美国文化研究”(因我校文学研究成果丰富,该专业在我校隶属“英语语言文学”)。其实文化学跨学科程度非常大,如研究为何联邦政府不如中国政府重视新冠,那属于文化跨医学范畴;研究如何“打贸易战”,那可能需要文化跨商业及跨国际关系研究等等。那么这样的文化研究有用么?“有用或者没用,这种说法暗含了对象的存在。没有对象的功用,这是无意义的表述。所以讨论文科有没有用,肯定得先追究一下对象,就是说谁在用了”。举个例子,如果研究为何中国教育快速发展却培养不出创新意识,那么,为了培养创新意识而做的教育研究及研究后的一系列改革,不能说无用。再举例,文学研究如90年代的《嘉丽妹妹》研究,对于研究计算机的理科生来说当然无用,但对于启发女性意识崛起,不能说无用。
理科当然值得学习,科技进步带给人的方便无用赘述。但是,文科和理科是同样重要的存在,其存在价值远大于“有用”。
知乎有人说道,对于“文科无用论”,特别是中国语境内的“文科无用论”,能表示充分的理解。因为虽然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它的确是错的,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或者说社会意识的存在,它是有原因的。回顾历史,“文科无用论”的呼声不止局限在如今的中国,在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美国,都有类似“文科无用”的社会价值导向。这种价值趋向的学名叫“industrialism”(“工业决定论”),简单来说,这种价值判断主张工业和生产部门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与核心,其他社会部门或者学术部门的重要性与它们和工业部门的相关性直接挂钩。因此,在学术领域,工科赛高,自然科学也很重要。然而,现如今的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决定论”作为一种价值理论已经几乎无人问津,而与之相应的,发达国家的人文社科则以以前没有的姿态蓬勃发展着。那么,18世纪的英国,19-20世纪初的美国和如今的中国的哪些相似点使得“文科无用论”一时声嚣尘上呢?关键词就是产业革命。18世纪的英国和19-20世纪初的美国发生了什么自然不必我多说,初高中的历史课里都讲过。而如今的中国也正在经历这么一次产业革命。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到身边高楼大厦一天天盖起来,高铁,大桥一天天通起来,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海军空军装备惊喜频出,IT业中国更是能够站在全球发展的最前沿,而伴随着这些,钱包里的小钱也一天天多了起来。所以,上至明文指定国家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下至民间自发的爱国主义宣传,满满的都是“工业决定论”的味道。所以我说,“文科无用论”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意识,它的存在是有道理的。
那为什么说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它依然是错的呢?现在我们假设,你生活的是这么一个国家,在这里,社会福利从摇篮到坟墓,衣食无忧且也有很多闲钱能让你节假日就出个国度假。但是,在这个国家,高楼大厦已经建无可建,高速铁路也已经能完全满足国家的需要。各个产业部门也已经定型不会改变,相应的,你工作的工资只会按照工龄的增长而增长,不会因为经济发展而增长,且增长幅度也已经封顶时,你还会觉得工业的地位有那么重要吗?当然不太会。但是这时,你的身边充满了各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群,让你开始费解“我和他们真的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吗?如果是的,可我们的文化却如此不同,那我究竟是谁?公民又该如何定义?”,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你发现你们国家的富豪们满世界的吃香喝辣,然而你的工资已经十年甚至二十年没长了。你又开始费解“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公平啊,可怎样的才算公平呢?都说全球化是好事,可真的是这样吗?”。这个时候,文史哲,政治,社会,人类学等人文社科的实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当整个社会都对这类问题充满好奇且认为是十分有价值的时候,这个社会还会认同“文科无用论”吗?因此,任何一个价值判断,特别是在一定时间段在一个社会里流行的价值判断,背后都是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社会正在通过产业的升级和革命把蛋糕越做越大时,“工业决定论”必然火爆。而当一个社会的蛋糕已经大到极限,不能做得更大,而如何分蛋糕成为人们的头号关心的点时,“文科无用论”必然会不攻自破。
因此,一句话总结,“文科无用论”有道理吗?有,因为它是如今中国社会现实的最好写照,但它正确吗?不正确,因为当社会现实产生变化时,它就自然会消失。不过鉴于中国庞大的体量和发展潜力,我个人觉得这个时间不会太短。也许等到五十年后,中国真的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时,文科生和人文社科的好日子就要来了。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一开始是革命者,后来是工程师治国,以后越来越多的领导人会是学法律、政治、哲学出生。主席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曾说:“对于人文学科的“有用性”,我想打一个比方——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东西,数来数去可以说是墙上挂着的那幅齐白石画的虾。但是家里有客人来了,你会带他去参观厨房和厕所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评头论足讨论得最起劲的,恐怕还是齐白石画的虾。这就是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时期的时候,文史哲这些学科的萌芽就差不多存在了。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已经开始懂得跟女孩子说一些逻辑不连贯但是真情实感的话,这样的表达方式后来被称为“诗歌”,那就是文学的起点;一个亲密的人过世了,大家觉得很舍不得,一定会举行适当的仪式。根据考古发掘,从很早起的墓葬中,一个家庭男女老幼会葬在一起,他们的头颅边上会摆放一些彩色的石子。这些表明,我们远古的祖先已经在考虑灵魂的问题,考虑人类从哪里来、死后又去哪里,这是哲学的起点;又比如,人们记性有限,时常忘记,所以,我们的祖先先会“刻木记事”和“结绳记事”,这是史学的起点。这些都说明了人文学科的存在是因为人性的需求,它跟物理、化学、政治学、经济学这些学科不同。这些学科是在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分立出来的,它们能带来一些实际的、非常具体的好处。但是,文史哲,包括宗教、艺术,就是源自人性,在人还没有很理性地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他就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本能需求。所以,人文学科是与人的本能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思维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的方式,其实是与有着很强理性目的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的。
文科认识自己,理科认识世界。认识不了自己,认识了世界又如何?沉醉于自己的小世界,无法看清广大的宇宙又如何?没有哪一科是全科,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又没有哪一科是完全无用的。何为有用?不能帮我赚钱,不能帮我提高生活就是无用吗?因为我们现代人谈论“有用”“没用”时,我们的标尺并不是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完善的成长与自我提升,而是它在市场上的价值。这不是我们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机制无处不在的灌输、控制和规训的结果。这些规训已经固化成了根植于我们意识中的思维方式。所以哪怕我们说,文学、艺术、哲学能让你看清社会权力的运作,不再受人摆布而不自知,能够消解你的焦虑和困惑,能够促进你智识和德性的发展,能够增强你的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power,让你成为更自由、更理性、精神更强健的存在,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 也并没有用。 因为你听到这些话的第一刹那就会感觉它们不切实际。不管你听着多受触动,你的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声音在问:“但是它有什么用呢?它能让我更有钱么?它能改善我的生活么?”那个声音会说: “是的, ‘更自由、更理性、精神更强健’,听上去很好;但我为什么要在意这些呢?我为什么要care什么自由、自主、理性、全面发展。 我为什么要care 我的欲望是否是虚假的、社会灌输的、限制我的理性自由自我实现?等我有钱了再去追求那些虚的吧,现在物质富足才是我需要在乎的。 没有钱我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买不起名牌衣服,穿着淘宝货住着出租房每天挤公交我怎么可能幸福?” 于是最终你会这些“无用的学问”提供的可能性都当作脱离现实的幻想扔在一边。然后盖棺定论:“说到底还是没用。”
文科和理科,一个是研究做蛋糕的,或者说就是做蛋糕的。另一个是研究分蛋糕的,或者说就是分蛋糕的。做蛋糕的无论水平高低,社会总体而言还是持正面态度,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也多是建设性的。毕竟没有人会希望蛋糕越做越小越做越差。分蛋糕的就不一样了,不论怎么分,总会有人不满意。叧外随着社会进步,做蛋糕这块各种分工越来越细,门槛越来越高,很多东西已经发展到了门外汉完全无法插嘴的程度。分蛋糕就不同了,虽然专业程度也很高,但人人都想表达自己意愿都要评头论足。
最后想说:不要盲目崇拜“技术改变人类”,人们最该提高的是人文。人文是可以驾驭财富的情操,是可以贯彻技术的道德。 理科与文科,就像大脑是由逻辑与直觉,理性与感性,克制与冲动混在在一起才完整的 。人总要在某个时刻意识到自己对某学科的无知、愚蠢,并非常遗憾地接受这个现实。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
而内心强大的人 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