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主要内容,感受神话形象
---干国祥老师“大概念”语文课堂听课笔记
这次学习才进一步了解干国祥老师,以前没入行之前,都不知道这行的大佬是谁,后来入新网师后,经任老师一一介绍,才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干国祥老师说目前没有听到一个名师讲过的课中能够很好的解决“大概念”问题。“大概念”问题是放到哲学的范围里面来思考。
第一次接触听不懂的实在太多,所以只能提纲化碎片化地记录老师讲课内容,没办法进一步分析。
一、认识“大概念”
部编版教材是围绕“大概念”而设计,什么是“大概念”,怎么理解“大概念”?
新手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而专家的知识是有组织的,彼此联系的。(说的就是我)专家通过大概念对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大概念一般指能反映学科特质,基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具有广泛适用性和解释力,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原理、思想和方法,以及人文学科中的“母题”。
大概念所处的知识体系:范围从大到小:哲学 大概念 一般概念(知识,技能) 事实,材料;从大到小理解:迁移运用;从小到大理解:抽象概括。具体到四语上神话单元,“大概念”就是“神话的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二、基于“大概念”对小语四上神话单元总的认识
部编版教材是不能把每一篇课文割裂开教学的,必须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学要服务于教材教参,把教材教参中的规定性动作老老实实给上到位,上清楚。
课文大致分三类:经典类,典型类,材料类。经典类课文(如《精卫填海》)不能只搞规定动作,要以“解释学实践”(不懂)方法教文化文学;典型类(如《盘古开天地》)最适合“大概念”,为“大概念”量身定制,要依文体而教;材料类(如《女娲补天》)为教策略技能所用,注重练习,应该用考试一样的方法来教。(每一种文本教的“度”在哪里,是不是都要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去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干国祥老师提供了一个分类原则)
神话单元的深度文本解读:想象是神话文本最大的价值吗?童话和神话的想象是一样的吗?想象是一个人文主题吗?想象能教吗?从人文角度,这个单元教的是神话还是中国神话?从知识讲才是神话,从人文讲则是中国神话。
童话和神话的区别:童话是安慰你的,神话是引导你的。
知识(知道):神话是人们依据现实存在的世界和生活(结果),用超人方式想象出他们的起因和经过的特殊故事;技能(掌握):找出(辨析、补充)课文中的起因、经过、结果;大概念(理解),理解起因、经过、结果在叙事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这么一分析,大概念好像有了一点轮廓)
当起因或结果被遗忘、丢失的时候,一个故事的意义就会被误解,如《精卫填海》;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同一篇文章的两件事情,前面发生的那件事往往是后一件事情的起因。神话中的想象主要指的是依据结果,凭空想象出故事的起因和经过,而且这个想象是拟人的,超人的。(从大概念的角度去统整单元文本,更清晰,容易把握重点)
中国神话的人文主题:不求神灵,自己奋斗,开天辟地,移山填海,关键词:奋斗,创造,不屈服。矛盾点是无神论的神话。(这个人文主题在课堂中怎么分配时间和重量呢?)
设计教案,应该以结果定教学,为结果而设计。学习的核心成果应该为:1、能分析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能用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析事物,3、能参照起因、经过、结果写一件事,4、在学习全过程中逐渐理解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大概念及其运用。(这就是结束单元教学中我们应该反思的,达到了吗?)
在大概念的背景下,怎样处理“与__过一天”这篇习作呢?干国祥老师认为,不应该只停留于想象,应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融合到习作当中,才是一篇优秀的习作。你选择哪一个童话或者神话人物?你为什么会选择他?动机就是大多数事件的真实起因。如果起因(动机)是你的某种想要改变的状态(内在状态、内因),那么理想的结果就应该是状态的改变,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改变的。童话人物出手只能解决外部问题,问题就是自己的内在的改变是怎么发生的。(我在教这篇习作的时候就是只停留于想象层面)
词句段运用,教材中要求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如果只是想到哪些人物和故事,这是没有处理到位,还要进一步,我们生活中谁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要把这些词语跟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用)
三、基于“大概念”具体课文的切入点及核心问题
《盘古开天地》,先以结果来提问题,盘古开天地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啊!山川、河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怎么来的?起因是需要改变的状态,经过是变化的开始,从哪里开始改变了?结果是变化的完成。(作为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结果为由的提问多么有价值!神话就是人们在世世代代解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
拿《盘古开天地》和《圣经》作对比,你更喜欢哪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个神灵,为什么?渗透人文主题。东西方人类起源的探索反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没有优劣的判断,只有孩子们出自本心的认识。(深深同意干国祥老师的观点,不要西方至上也不要民族狭隘,就是摆在那里让孩子自己评判)
《精卫填海》前导问题:你喜欢精卫吗?你赞同精卫的复仇吗?核心问题一:精卫“游”什么(故事的起因究竟是什么)?弄清楚起因,才能明白这个故事的意义,因为她是“刀耕火种”炎帝的女儿;她的“游”是有目的的,溺水后的决定也不是偶然的;核心问题二:精卫溺水后究竟做了怎样的决定?“小小的精卫”是怎样去填“大大的东海”的?核心问题三:精卫填海有结果吗?作为英雄神话,它没有结果,但是作为祖先神话,它必须有结果。(当起因或结果被遗忘、丢失的时候,一个故事的意义就会被误解,只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经典神话的魅力才能显现)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表面上是讲盗火,实际上在讲惩罚与对抗的故事,结局是解放。核心问题:普罗米修斯“盗”火“盗”为什么加引号?怎样让偷盗行为变为正义行为?从课文的漏洞抓起,严厉的宙斯怎么不阻止赫拉克勒斯解救普罗米修斯?小气的宙斯为什么不派神从人类手中抢回火种?这实际上是在讲神和人的矛盾和和解,可以引申为政府与个人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个深了,我目前做不到,自己理解不来,怎么给学生说)
《女娲补天》用来强化学生对神话起因经过结果的分析认识,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老师帮助解决对事情起因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起因应该是:天被打破了,人类悲剧了。还要引导找出女娲补天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核心问题:你觉得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她没有惩罚闯祸的人,她就是一个母亲。(用考试的方法学习自读课文,一个很新颖的想法,但是也不忘记渗透人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