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个训练营的动机特别单纯,就是想让自己变得厉害一些,多一个一技傍身,就会多一种可能性,中年不至于太发愁。也让生理和心理的衰老进程慢一些,多一份优雅和体面。
21天养成计划
都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的时间,以我浅薄的认知和以往惨痛的经历,21天其实是远远不够的。21天绝对不会是个终点,最多只是一个起点。
希望这21天的密集强化,可以帮助我逐步建立起一些有益于提升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小习惯,比如说早起早更的习惯,最好慢慢形成一种仪式感;比如说强化输入和强化输出的习惯,倒逼自己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比如说定时定点,学习打卡的习惯,重新适应紧张却高效的节奏。如果有幸能够从中找到些许的成就感,估计我的拖延症也会彻底痊愈。
无处安放的焦虑
昨晚竟然失眠了,翻来覆去的睡不着。经历过运营大本营的预热,也算有些心理准备,开营后,正式开始听课,正式恢复打卡完成作业,我还是焦虑了,或许这个强度超出了我目前的能力和精力,也或许我只是因为不够自信而产生的恐慌,害怕自己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和成长的速度......
再仔细想想,此时产生的焦虑情绪应该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本能的想逃避,不得不跳出舒适圈而产生的各种压力、烦躁和害怕。
几个星期前的一次工作坊,教练曾经帮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定义“心魔”,我当时给它起的名字是“蟑螂”,习惯藏匿于暗处的各个角落,是一种见不得光的卑微。
放弃不难,坚持很酷
既然认出了心魔,那就没有再逃避的理由了。该承认的承认,该允许的允许,该努力的努力,该镇压的镇压。除非晚上特别有感觉,尽可能在早起的时间内充满仪式感地开写;有课程的晚上尽量腾出时间同步完成听课,实在安排不过来则在第二天中午之前补完,及时清课清作业,不积压,绝对不能出现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的情况,一旦沦陷,我大概会怂。
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
事实上,真正养成一个习惯所需要的时间远比21天更长,这和习惯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人能力、意志力的差异都有着密切关系。据说养成饭后散步的这个习惯,一般需要18天-254天不等,平均估算下来至少也需要66天。
当初决定报名参加弘丹老师的年度会员,就是因为被“365天”这个数字深深吸引的。如果我可以坚持“365天”的刻意学习,并且持续不断地写写写,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肯定会比现在要厉害。
就这么想想就美得冒泡,所以,21天应该只是第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