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一本关于有趣的书——《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作者是王小圈。这本书里关于具体怎么成为有趣的人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但是通过一些对概念的阐述,让我们知道“有趣”是相对的,对方对你的“观察”超出对方对你的“预判”,就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有趣。要做到这种“观察”超出“预判”,只有两个办法:优化自身的观察,或是降低对方的预期。这是一种观察值和参照值之间的落差导致的好感。
他人脑海中,有一个“被预期的你”,一个“被观察的你”。这两个小人在不停地PK,如果“被观察的你”占了上风,那就是一场“惊喜”,会被认为是有趣的人;如果“被预期的你”占了上风,那就是一场“失望”,会被认为是无聊的人。想让人觉得你有趣,必须不停突破他人对你的想象。而想让自己觉得生活很有趣,就必须要不停地突破你对生活的想象。
首先你要有自己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不是你眼前的世界,而是你心中对眼前世界运行规则的理解。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对“会玩”的欣赏,体现了我们对挣脱常规生活方式的渴望。我们通过对生活的解构和重组,以期待生活变得更有趣一点。
以上是书中的观点,简单说就是做自己,让自己觉得自己有趣,然后在不伤别人的前提下,让别人觉得自己有趣。我更关注的是怎么让自己觉得开心,自己觉得自己有趣。虽然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但是我感兴趣的有三点,下面来一一阐述。
一、陌生才会好奇,好奇才会探索,探索才会惊艳,惊艳才会感兴趣。
大家都看过小孩子吧,在他们的眼里这个世界上是陌生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什么都是些新奇的。所以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探索起来,发现新事物,是一件令人很兴奋的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基本上每天都是兴致盎然,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在他的经验里面完全预期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这种期待和未知之中,他就会觉得生活充满了趣味。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已经自认为对这个世界足够的熟悉,所以对于很多的事情都已经司空见惯,已经产生不了好奇心。所以对于小孩子和成人人眼中的世界可能都一样,但是对他们来说就是大大的不一样。我们想以后做一个有趣的人,你就不能是自己的思维习惯化,要始终有一个空杯的心态,将这个世界陌生化。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这是流传下来的一句老话,但是到现在来说也是非常正确的。说白了,这就是架构自己思维模式的一个过程。成本最低,所以我们先可以看看多的书,再根据书上的经验去实践,最后得出的结论再跟各式各样的人去产生不同的碰撞,何以不断的建造自己思维的殿堂。在书中说,知识结构的“广度”是一个人“有聊”还是“无聊”的关键,而知识结构的“深度”是一个人“肤浅”还是“深刻”的关键。
其实不断调整的自己的思维模式就是很困难的。因为一些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有的时候甚至在不知不觉间就影响了你。所以在不断积累的时候也要不断反思。让外部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让自己变成一滩活水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臭水洼。
三、感知是一切分歧的本源,也是多样化的基础。
人对事物的感知有着不同的尺度,感受器官不同,感受结果自然也不同。有时候这个感受器长在人的皮肤上,有时候这个感受器长在人的心里。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别人与我们观念一致,所经历的,所认可的,再细微的差别也会使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理解不一样,甚至是天差地别的分别,但也恰恰是这种差别才造成了世界的多样化。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就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只是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这种行为处事更加正确而已,但自己认可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就不一定适用了。而且要知道没有人理解你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毕竟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没有人再原原本本的经历过,又怎么会感到绝对的理解与认同呢?所以心里要多留下一些缓冲的地带,将自己理解不了,接受不了的人事物搁置一旁,也许时间会让我们明白,或许时间会让我们遗忘,一切都有可能。
总之,有趣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是自己的事。如何变得有趣要先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见到不一样的世界;其实要丰富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知识并反思运用,使得自己的格局不断扩大;最后要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要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不能像海草一样随波逐流,同时也要理解别人即使与我们不同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所以他人的不认同、不理解都很正常,不要拿别人的视角委屈了自己,也不要拿自己的框架去限制别人,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切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