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的作者EM罗杰斯追溯构成人类传播学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从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到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通过几年的档案研究,以及对人类传播学先驱者的采访,罗杰斯将传播学历史的框架生动清晰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这本书第一部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在这里我认识了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施拉姆因口吃的缺陷引起他对传播学的关注,他在衣阿华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课程——这是第一个关于传播印刷途径的专业培养单位的开设,直接导致了传播领域被区分为两个分支学科: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随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派,这三大思想相互吸收影响,对传播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是讲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因为这两个学派在课堂上老师做过详细的说明,所以当看到这一部分时,我读得更加仔细。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对于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的看法极其不同。批判学者认为,大众传播被现存的制度用来控制社会,而经验主义学者认为媒体能够帮助改进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并能够引导渐进的社会变化。可以说,在传播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充满了不同学派的悖论,就如同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交融才能进一步使传播学丰富、立体。
第二部分也是“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传播学之所以在美国发展,很大原因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传播学研究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美国,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传播理论诞生,并逐步形成三大学派。在由此衍生的许多学派中,最著名的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非常重要。芝加哥学派的R·帕克在柏林大学随西梅尔学习时,获得了对于报纸在舆论方面的作用的洞见。后来,帕克把西梅尔的这一理论视野转变成美国大众传播的经验主义研究。同时,该部分内容还包括芝加哥学派、拉斯韦尔的宣传分析、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效果、勒温的群体动力学、霍夫兰的说服研究、维纳的控制论以及香农和信息论。其中也不乏对一些知名学者的探究,如A·孔德和他的实证主义、E涂尔干的《自杀》和《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还有G·西梅尔是现代社会学的创立人之一,他特别对芝加哥学派产生了影响。他还涉及关于社会网络、城市生态学和社会距离以及边缘人等概念的研究。可见,罗杰斯对于传播学发展的记载是多么的详细,在时间这条线索上,传播学者出现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但是罗杰斯将他们都串联起来构成了这本传播学史。
总而言之,读完了这本书后确实让我受益匪浅。罗杰斯所描绘的这部传播学史不仅是在站宏观的历史角度来讲述传播学的发展变革,更多的是从每一位历史人物入手,介绍他们科研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