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狗十三》,好多人的评论是过于平淡,有时还透露着人性的丑陋,可是这却像极了我的青春,不知他们是因为年纪过大,忘记了当时的感受,还是他们所受的教育要比我们温柔的多。每一幕,每一个人,我都看到了现实生活里的缩影,其实成长哪来国产剧中那么多的早恋、堕胎,青春也并不狗血,有的只是各自看似平淡但却挣扎煎熬的内心。
李玩第一次大闹是因为爷爷弄丢了日夜陪伴她的爱因斯坦(她的狗),于是她不理会家里人,夺门而出,在每个大街小巷疯狂呼喊狗的名字,甚至推倒了前来劝导的爷爷。大人看来这可能是实实在在的不懂事,完全没必要因为一只“畜生”而全家沸腾,可我却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直是留守儿童,小时候妈妈外出前给我的娃娃系上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后来被表姐不小心给解开了,当时的我也是又哭又闹,吓坏了表姐,也惹怒了奶奶。可是那时候却真的偏执地认为那时最好看的蝴蝶结,后来再重新系好都比不过,正如李玩,她的狗在那个时候可能就是她的全世界。所以我们发脾气,像是一直以来的委屈终于有了发泄的出口,也就成为了大人眼中的不可理喻。直到后来李玩被父亲打了一顿,被按着脖子像爷爷奶奶说了抱歉,可是在浴室的哭泣,白皙的皮肤上印下的淤痕,真的是认知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父亲的批评吗?
我想可能只是学会了隐忍,知道了委屈自己来让家人舒心,知道了自己的情绪不应该放大而影响家里人。过了这么多年,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正确的,看起来好像效果挺好,因为后来的她学会了在爸爸应酬的场合听着大人虚伪的吹捧,喝下不愿喝的酒;学会了在被突然告知有个2岁的弟弟时,勉强的尽力微笑;学会了不让家人难堪而大口吞下苦味的狗肉。成长真的要变成令人作呕的虚伪模样吗,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的麻木不仁默默接受,一遍遍在心里默念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然后压住自己的情绪,只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不懂事。
李玩不爱英语,不爱说话,不爱表达,但在英语取得好成绩时,仍是迫不及待地给爸爸打了电话,每一个孩子,无论看起来多么叛逆多么不满意父母的管教,但内心都是极其希望家长认同的。以前每次被父母责骂,内心总是不平生气,但取得一点成绩仍想第一个与家里人分享。我也不知道那几次分享的快乐是否足以掩盖过往的悲伤。人啊,可能都是这么长大的吧,隐忍并成全,一点点埋葬自己的情绪,假装做个懂事的大人,让父母喜欢,让老师喜欢,可无数个转身之后的哭泣却只有自己知道。真的,谁也做不到随随便便长大,不是喂几口饭长了身高长了体重就算成长,这过程太残酷,结局更是悲哀,我们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却只成为了一个油腻的成年人。谁都没有错,只希望在成为一个成年人后,仍能记得当时的感受,可以理解孩子的每次难过,可以在狗狗去世后也能为生命感到伤心,可以在自由选择时不用虚伪还能直面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