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此篇内容来自于2021年1月13日雪岩在《西游记》交流会中的ppt,题目是“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演变”。因本篇内容是从ppt上转化来的,没有主讲人的讲述,内容可能显得逻辑性不强。因此与其将本篇内容看作是一篇文章,不如将其视为大纲+相关资料的梳理,诚盼能对爱好者有所帮助~
ps:参考材料见篇末~
二、孙悟空人物形象流变
参考各种文献,孙悟空这一身份形象就是从人变为猿猴的一个变化,并且其猴性的成分逐渐加强。
(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白衣秀才猴行者
1.刘毓忱《孙悟空形象的演化——再评“化身论”》
白衣秀才猴行者是孙悟空的雏型。《诗话》中的猴行者已经不是一般猴子精,而是与取经事业联系在一起,成为作品中实际的主人公,如果没有他的护法,玄奘法师还象前两次取经一样中途遭难,取经任务也就无法完成,猴行者形象的出现,使取经故事增加了丰富的神奇内容。这位神通广大的猴行者,与神话传奇中的猴子精相比,很明显的有三大进步,但还存在两方面的矛盾,没有很好的统一。这三大进步是:广大神通,降魔有功,颇具人情。两个矛盾即:“形”“神”不符,性格不统一。 首先,白衣秀才猴行者,不再是什么“妖”,什么“精”在人间降灾作怪,为害人民,而是一位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的秀才,诚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成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是取经师徒七众的实际组织者、领导者,已经具备现实社会中人的思想感情,他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具有广大变化的本领,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曾“九度见黄河清”,有几万年的道行。他知道玄奘法师前世两度取经都因中途遭难没有完成,而且还知道西天取经“百万程途经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他能广施法力,将“凡夫俗子”带到夭上水晶宫赴斋。大梵天王赠给猴行者隐形帽、金锡环杖,钵盂三件法宝。用这三件宝物在西天取经途中降妖伏怪、征服自然险阻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神通变化之能和法宝的作用,《诗话》大战白虎精的一段精彩描写中,白虎精变成了白衣妇人,这可能是《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影子。狡猾的白虎妇人巧施变化:“身挂白罗衣,腰系白罗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似白莲,十指如玉。”在《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中,狡猾的白骨夫人,“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的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山名也称为“白虎岭”。兴许白虎精就是白骨精的原型。还有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情节,猴行者变作“老称猴”,“化一团大石”钻在白虎精肚内将妖精治死,情节虽然简单,并且钻在妖精肚内进行挖心战也仅有一次 ,但却给吴承恩写孙悟空西天取经路上,有多次钻进妖精肚内进行挖心战术的重要启示。《西游记》写孙悟空钻到妖怪肚内制服妖精的情节共有五次。吴承恩挥笔写来,每次都不重复。吴承恩写孙悟空钻进妖精肚内战斗,比《取经诗话》的描写精彩细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诗话》中的猴行者虽然能降妖伏怪变化多端,但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主要还是作为“人”的形象出现的。他一直是和玄类法师患难与共,同伴相行,从东土一直走到西天的。这样的形象比那些来无影去无踪,虚无飘渺的人物令人感到亲切、生动。虽然在这个猴行者身上“人情味”还不够浓,个性特征还不够鲜明。但与以前的神话形象相比,已经是大大前进了。 不过在这个猴行者形象塑造中还存在着两种矛盾。首先是“ 形”与“神”不符。这个猴行者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称猴王”、“猴行者”的“猴”的特征没有具体描写,仅仅是猴子之名,没写出猴子的具体特征。 再者猴行者的外形却是一个白衣秀才,学问很大,到处吟诗,文质彬彬,是一个具有渊博知识的“秀才”形象,与“猴”的特征和习性缺乏联系。“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也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且含意也不明。八万四千是指什么?后人也有不同解释,有人解释为“八万四千个称猴之王”。这样解释也不很通。作品中对“八万四千个铜头铁额的猴子,”也没有描写和交代。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描写美猴王身上有八万四千根能变、应物随心的毫毛,孙悟空会分身法,这些善变的毫毛能变作千千万万个小行者,与敌人战斗。作品多次描写毫毛的作用。《诗话》中对猴行者的铜头铁额,也没有具体描述。吴承恩对孙悟空刀枪不入的“铜头铁额”的描写,深入到他神通广大的性格之中。他的脑袋不仅能经得住凡间的六个毛贼刀枪乱砍,而且连铁扇公主的宝剑也无能为力。《诗话》中猴行者的第二个矛盾是,性格不够统一。 这位“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能知过去未来之事,能上天入地,有几万年的道行,看他大战白虎精时是何等勇敢,机智,变化无穷。可是一日“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时,便束手无策,惊慌失措,只得呼“天王”相救,没有表现他战胜自然险阻的英雄行动,这一段简单情节,只能算一则旅行记事,还算不上小说的性质,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用长达三回的篇幅写取经四众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写得那么惊心动魄,有声有色,孙悟空积极勇敢的英雄性格,在矛盾斗争的尖端上,通过一调、二调、三调芭蕉扇表现得非常充分。《诗话》中写取经人遇火、遇水不让猴行者去战斗征服困难,而是靠高呼“天王”相救就能顺利通行。再有,《诗话》中写猴行者八百岁时,曾在西王母池偷过仙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当取经过西王母池,唐僧再让他去偷桃时,他说:“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这个猴行者实在缺乏英雄气概,成为一个胆小鬼。与他的英雄性格很不相称。这样描写使这个英雄的性格不够统一、完整。对照一下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乱蟠桃会,简直是天悬地隔。总之,《诗话》中的猴行者,已经有了人、妖、猴的三结合的某些因素,具备了吴承恩《 西游记》的雏型。但在猴行者身上人、妖、猴三种艺术因素没有很好的统一,往往是顾此失彼。“神”与“形”,前与后,名与实有矛盾。到了《西游记平话》和《西游记杂剧》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2.《福建发现孙悟空“白衣秀才”神像》
这是位于福建省顺昌县岚下乡黄墩村海拔695米歧头山岗的“通天亭,建于明清时期
这是和“通天亭”平行矗立的一座“通天大圣”露天神坛,主碑竖行阴刻“通天大圣”楷体碑文,
碑高0.98米,碑顶雕饰宋元风格的荷叶帽
神龛内仅祀一尊高1.03米的“通天大圣”木雕神像,神像为头戴纶巾帽、眉清目秀的文士造型。
(二)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原文:
吾神乃齐天大圣是也,我与天地同生,日月并长,神通广大,变化多般。闲游洞府,赏异卉奇花;闷绕清溪,翫青松桧柏。衣飘惨雾,袖拂狂风,轻舒猿臂起春雷,举步频那轰霹靂。天下神鬼尽归降,盖世邪魔闻吾怕。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大哥哥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猕猴,兄弟是耍耍三郎。姐姐龟山水母,因水淹了泗洲,损害生灵极多,被释伽如来擒拏住,锁在碧油罈中,不能翻身。我听知的太上老君,炼九转金丹,食之者延年益寿。吾神想来,我摇身一变,化做一个看药炉的仙童,扳倒药炉,先偷去金丹数颗,後去天厨御酒局中,再盗了仙酒数十馀瓶,回到於花果山水帘洞中,大排筵会,庆赏金丹御酒,岂不乐哉!(大闹天宫)
[外扮通天大圣上][云] 三十三天别一天,则我是玉皇殿下小神仙。为吾扳折苍龙角,罚在深山数百年。吾神乃通天大圣是也,二兄弟齐天大圣,三兄弟乃是耍耍三郎。俺弟兄三人,久占此花果山千百馀年。为吾神神通广大,变化多般,三界神祇,不敢与吾斗胜。我喜来雾敛云收,怒後兴风作浪。折太岳高峰顶,搅乱东洋大海波。我轻轮铁棒,攀藤揽葛鬼神惊,怒逞雄威,走石飞沙天地暗。闲观花果坐石崖,闷引猿哥游翠岭。正在洞中闲坐,看有甚麽神圣到来。
[净扮耍耍三郎上][云] 显神通则我搊搜,扒高竿上得滑熟。系上条茜红褡膊,山顶上打会筋陡。小圣乃耍耍三郎孙行者是也。正在山项上放风筝,不想断了线,刮的往别十八里去了。心中闷倦,望通天大圣走一遭去。可早来到也,无人报复,我自家过去。
[齐天大圣云] 哥哥不知,您兄弟摇身一变,化作一个看药炉的仙童,扳倒炼丹炉,先偷老君药丹,後至天厨御酒局,盗了仙酒。此物食之者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今日在此洞中排宴,特请二位尊神来共赏也。
[耍耍三郎云] 我昨日晚夕,做了一个梦,梦见吃仙酒灵丹,不想今日二哥有请,我正是应梦大吉也!
[通天大圣云] 住往住!兄弟,你原来偷了老君的仙酒仙丹,敢不中麽,此物非同小可,食之者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不合盗将来,则怕上圣知道,可怎了也!
[齐天大圣云] 哥哥,你说的差了也!凭着我神通广大,变化多般,便有天兵来,我也与他决战千合,量他到的那里也!
[耍耍三郎云] 二哥,你说的是。你则放心吃酒,若有天兵来,帮扶着你。一个来拏一个,两个来拏一双,则有我着!
[通天大圣云] 兄弟,你不听我的言语,则怕上帝得知,遣天兵来擒拏俺兄弟三人,可怎了也!
[齐天大圣云] 哥哥你且放心,我自有个主意:下次小的每将酒来,我与哥哥洪饮数杯也!
……
[通天大圣云] 兄弟也,因你盗了仙酒仙丹,有犯天条之罪,上帝着二郎尊神,引领天兵,俺弟兄三人。俺须索与他拒敌,统领大小猿精,与二郎神斗胜,走一遭去!兄弟,你慢来,我先去也!猿哥摆阵列旗旛,鸣锣击鼓震天关。齐天大圣亲为帅,吾神变化几千般。驾雾腾云亲斗胜,摧林拔树已崩山。手中铁棒轻轻举,我着那百万天兵透胆寒![下]
[齐天大圣云] 颇奈二郎神无礼,我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因何领兵,擒拏吾神,更待干罢!吾神就点大小鬼兵,与二郎斗胜,走一遭去。则为仙酒灵丹恼上苍,金戈铁甲列刀枪。听言说罢心生怒,休夸神圣二郎强。忙驱鬼怪持兵刃,急唤妖精摆战场。凭着我入地升天能变化,我着他认的齐天大圣王![下]
[耍耍三郎云] 两个哥哥去了也,罢罢罢,事到今日,一不做,二不休,便点手下妖精鬼魅,拏着叉爬扫箒,和二郎斗胜,走一遭去。我和他比并高低,准备着厮杀相持。天兵来将我追赶,我且趓在觔陡房里。[下]
被擒后
[齐天大圣云] 上圣可怜见,小圣误犯天条,望上圣宽恕小圣这一遭者![正末唱]
(三)杨景贤《西游记杂剧》
1.有兄弟姐妹、七情六欲皆存、有家有业。
孟宪从《孙悟空形象世俗性的转变——从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
孙悟空兄弟姊妹俱全, 七情六欲皆存, 言语行动中有着浓厚的市井气息 。而 小说中则成了天地之子, 没有凡人的情 、欲, 而且语言 、行动也多突出其机智 、勇敢, 游民作风几乎 没有了。在《西游记》杂剧中详细交代孙悟空的出身: “一自开天辟地, 两仪便有吾身”, “小圣兄弟姊妹 五人, 大姊骊山老母, 二妹巫枝祇圣母, 大兄齐天 大圣, 小圣通天大圣, 三弟耍耍三郎” 。在这里他 兄弟姊妹俱全, 必然也会有凡人的七情六欲, 世俗 味极浓 。而在小说中孙悟空是花果山上一块仙 石, 受天真地秀, 日精月华, 而变成一石猴, 六亲俱 无, 完全是一个大自然之子。这样从一开始就奠 定了将他作为一个无性人的基础。钱钟书曾说孙 悟空是“革猢狲习性, 情田鞠草, 欲海扬尘 。以视马化 、申阳不啻异类变种”。经过研究考证,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寻找到了“通天大圣”这一形象。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中就介绍到了通天大圣。“顺昌宝山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是“齐天大圣”在左、“通天大圣”居右,这与古代以左为尊的礼仪习俗相符;另外,“齐天大圣”墓碑上方刻有“宝峰”二字,而“通天大圣”墓碑上则略去此二字,弟从兄意非常明显;再者,“齐天大圣”墓碑上的装饰图案较之“通天大圣”的墓碑更加丰富讲究。由此可以断定,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表明这是孙悟空兄弟的合葬墓。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撰写小说《西游记》的过程中,为刻画突出人物个性的需要将齐天大圣的名号用到了通天大圣的头上,并将传说中的通天大圣兄弟姊妹所拥有的高超本领全部集中到了齐天大圣一个人物身上,从而塑造了一个广为后人传诵的神话英雄人物。孙悟空兄弟合葬墓的发现意义重大,这是历史遗存的有关文字资料之外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佐证,是研究西游故事主人翁转换和成型的重要实物资料。闽北、闽东乃至福建各地至今保存下来许多祀奉齐天大圣的庙宇、神位,但以其原型“通天大圣”为膜拜对象并以墓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古代遗存仅发现这一处。
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合葬墓
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合葬墓,位于福建省顺昌县县城西北部的宝山主峰上,孙悟空兄弟合葬墓位于海拔1305米的宝山主峰南天门后。
双圣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面积大约18平方米,庙内是一座并立着两块石碑的古代合葬墓,墓宽2.9米,深1.3米,如果是真的,李腾飞墓形呈八字形外撇。两块墓碑并立在高出地面0.43米的墓台上,碑高均为0.8米。左碑上方横刻“宝峰”两个楷书小字,中间竖刻“齐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装饰;右碑竖刻“通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花纹装饰。
(四)《西游记》平话与《朴通事谚解》
李伟实《<朴通事谚解>与<西游记>平话》和赵乐屏《<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研究》:
在《西游记)小说产生之前,元代曾有一部《西游记》平话。明初的《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送”字韵“梦”字条还保留着“梦斩径河龙”一段话本残文。这段残文大体上相当于后来的《西游记》小说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平话中的其他内容,在十六世纪初年成书的(朴通事谚解)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是内容相较于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已经差别不大,只是情节上略有出入。(五)《西游记》三大续书的孙悟空形象
1.《后西游记》
取经成功后,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孙悟空境界大增,高登极乐世界,无形无影地逍遥自在,也不贪恋出生之地花果山。此时孙悟空实力之强,已达到了直追如来的最高境界,正如通臂仙所说:"悟彻菩提,灵通造化,道法参天并地,就是玉帝也不敢以势位加他,我佛也不敢以神通压他。"
孙悟空自从成佛之后,用不着如意金箍棒,于是将之封在花果山后,以为镇山之宝。花果山复产石猴孙履真知道了孙悟空的英雄事迹,于是效法孙悟空扁舟海外求仙去,但却遇到了邪师。归来后孙履真自己修炼,终于在梦中学会了孙悟空的神通。艺成后,孙履真也效法孙悟空大闹龙宫、地府、天宫。在玉帝再次想请来如来降妖时,太白金星提出找孙悟空降妖,于是斗战胜佛举手之间便降服了孙履真。只是此时的孙悟空,佛性远多于猴性,原文:
原来孙大圣自成佛之后,就在西方造了一座永安宫居住。每日无事,只与旃檀功德佛唐玄奘讲无上大法。2.《续西游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又有《续西游记》,未见,《西游补》所附杂记有云,‘《续西游》摹拟逼真,失于拘滞,添出比丘灵虚,尤为蛇足’也。”
苗壮主编《中国古代小说人物辞典》 :“作品接续《西游记》,写僧师徒到西方.灵山雷音宝刹取到真经之后,保护经卷回东土长安的故事。书中的主要人物与《西游记》基本相同,保持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原有的性格和特点,一路上与妖魔斗争,不仅场面壮阔,神魔精怪变幻莫测,充满瑰丽的幻想,而且幽默诙谐,不减《西游记》风彩。”
3.《西游补》
王淼《浅析<西游补>中的孙悟空形象 :
《西游补》是明代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共十六回,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董说。小说从《西游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之后写起,属于架空历史穿越玄幻题材,想象瑰丽而又深具现实意义,被不少学者称之“能与《西游记》原书并行,而不觉丝毫逊色”。(1)弱化典型的人物性格
第一,心中暗生“情根”。
人的情感是最为复杂的东西,在《西游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直接的孙悟空,爱憎分明,喜怒哀乐也十分清晰。《西游补》中的孙悟空,却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正所谓“情根未尽”。当日师徒四人路过一个牡丹树,悟空见牡丹便惊叹牡丹无比红艳。既是西天取经的和尚,哪里会注意到牡丹花的颜色如何?现在这里的孙悟空已经开始暗生情根,牡丹花的“红”就不仅限于单纯的颜色了。“红”既是“情”体现,越红越说明孙悟空心中“情根”正在萌芽。此时的孙悟空已全是不是降妖除魔那个齐天大圣了,他的情感世界越发丰富起来,开始注意到路边的花花草草,甚至为其红艳的色彩所吸引,惊叹不已。唐僧一语中的,“牡丹不红,徒弟心红。牡丹花落尽,正与未开同。”牡丹花便是孙悟空的情根,此花乃虚幻之物,越是红艳越能表现其衍生的种种心魔。一旦花落尽,便是“情根尽”,一切虚妄只在一念之间化为乌有。此时的孙悟空已经心生情根,开始逐步走入“青青世界”。
(六)《四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合称《四游记》,是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四种长篇神魔小说的合称,也叫《四游全传》或《四游合传》。最早是清代嘉庆九如堂本。其中四十一回的杨致和所编的《西游记》甚至被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误认为是世德堂本的祖本,“又有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之后”(七)影视剧中的孙悟空形象
何天平、许雨婷《论“孙悟空”影视形象的变迁轨迹及其现代性改造》:
候菊茹《论中国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
近代影视剧作一般忠于原著,人物形象也是对于原著对的再次阐释,只不过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创作者会选取人物形象的某个方面进行重点突出,从而服务于时代的需要。
1.1960年的绍剧《三打白骨精》影片着重表现师徒四人与白骨精之间的矛盾,对于孙悟空性格中的顽劣没有重点展开,这也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曾多次观看这部电影,对于影片的赞美溢于言表。郭沫若写诗《七律 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呈于毛泽东:“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念咒金箍闻万遍,精挑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毛泽东看完后写诗《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予以表达不同观点:“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毛泽东在后来的批示中说“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与唐僧是人民内部矛盾,与白骨精才是敌我矛盾。”这充分体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物所被赋予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
2.《大话西游》
1994 年《大话西游》的出现,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刻画开始呈现后现代颠覆性的改写。90 年代消费主义不期而至,草根文化也演化成大众文化的主流。在这个阶段,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由内而外开始对以往造型进行解构,打破了人们认知中的固有形象,多以草根形象示人。颠覆的故事情节,夸张的人物表演,无厘头的人物对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极大的解构,开启了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戏仿、拼贴、恶搞、无厘头的闹剧形式为《西游记》在新形势下找到了一条突出重围的新途径,在传统文化之外开辟了一条解构与建构的新道路。《大话西游》系列的问世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电影中的孙悟空已然不是小说中“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材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磐。尖嘴呲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所描绘的那般神采奕奕,而是一个身着阔袖长袍,头发杂乱的绑在脑后,胸前挂着照妖镜,满嘴歪理、举止粗俗的凡胎肉体。言行举止都透露出对于神权的反抗和蔑视,与牛魔王串通杀死唐僧,对观音大为不敬,从人人敬重的英雄沦落为一个胆小怕事的土匪头目。《大话西游》以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挑战了原著的权威,推翻了以往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固有认知。
除却外部造型的颠覆,影片还尝试把原著情节进行天马行空的改编,破除了原有故事内核。小说中的孙悟空不近女色,而周星驰却为至尊宝安排了两段姻缘,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五百年间来回穿越。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后现代的拼贴解构,让《大话西游》的故事内核和精神价值层面已完全脱离原著。
3.《情癫大圣》
《情癫大圣》中孙悟空的形象红色的爆炸头直观的展现出了性格中的顽劣
《情癫大圣》于 2005 年上映,这部号称是“大话西游终结篇”的电影同样由刘镇伟执导拍摄,影片讲述了唐僧在西天取经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师徒四人来到莎车城,在此遇到了成圣前最艰巨的考验。徒弟三人被树妖所擒,唐僧设法营救,途中被蜥蜴妖岳美艳抓走,并与她产生了爱情。岳美艳因为爱上唐僧所以帮助他去营救三个徒弟,最后化作白龙马陪伴唐僧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电影颠覆了原著中唐僧一心向佛、只为求取真经的形象,成为爱情主角。有意弱化了孙悟空的本领,把他塑造成性子急躁,表面冰冷,对唐僧故作凶相实则一心守护唐僧的忠心耿耿的形象。红色的爆炸头直观的展现出了性格中的顽劣,金箍棒也不仅只为他一人所用。在被树精捉拿之后乖乖就擒,反而需要等着唐僧前来营救,这不但不符合原著中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更是颠倒了孙悟空与唐僧之间解救与被解救的关系。4.《西游降魔篇》
成佛后的孙悟空已经完全剥离了《西游记》中带有的妖性与猴性,可以说是智商与情商的完美结合,原著中的悟空聪明而鲁莽,到了这里却有着一种冷静而又沉稳的睿智,为此,他可以不顾一切,只是讲究方法与策略。面对比自己强太多的敌人,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光凭满腔热血和真枪实弹是不够的。悟空深以为然。
和亲近的人在一起,他会尊重他们的意见,遇到重大抉择,会和师傅商量。
动不动变个身,打入敌人内部,轻松获取重要信息,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了打败无天,必须集齐16颗舍利子,他分分钟就能破解蛛丝马迹,找到藏宝地点。佛祖的大弟子阿依那伐精通医术和三界之内所有机关埋伏,就想跟悟空比智商,但回回都被碾压。
他继续延续着原著中的那种侠义精神,取经,成佛,悟空并没有丢掉他最宝贵的东西。佛祖和玉帝尸位素餐,他照样不留情面,为了小白龙姑父的冤情,他差点又大闹天宫。他的信仰不是仙佛、不是师傅,而是公理与正义。为了所追求的东西,为了战胜邪恶,甚至不惜牺牲自我,焚烧自己以求得佛祖回归。
总之这一版的孙悟空几乎是没有缺点的完美人格的集中体现。
6.海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1978年 日本版的《西游记》
78版的《西游记》是由日本国际放映制作,可以说是最早拍摄的一部,由渡边祐介,福田纯,山崎大助,黑田义之,池广一夫执导的神话电视剧。该电视剧主要根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杂糅各种新式元素,但在中国只播放了几集就被禁播了。因为与原著不符,比如里面的唐僧是个女的,自己的吻可以给徒儿疗伤;佛祖也是女的等等,由于太多地方与我们的原著不符,所以中国将它禁播并且决定拍摄属于我们自己的西游记也就有了后来我们百看不厌的1986年版本的西游记。
7.海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1993年 日版的《西游记》
此外,还有:
【参考材料】: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百度百科——无支祁条
胡适.《<西游记>考证》
苗壮主编. 《中国古代小说人物辞典》. 齐鲁书社. 1991年版. 第474-475页
赵乐屏.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 2018.
萧兵.《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J]. 文学评论. 1982年第5期.
《专家争论:孙悟空是甘肃人还是印度人[组图]》.北京科技报.2004年6月15日.
刘毓忱.《孙悟空形象的演化——再评“化身论”》[J].文学遗产,1984年第3期.
《福建发现孙悟空“白衣秀才”神像》[J].家教世界,2008年第3期.
孟宪从.《孙悟空形象世俗性的转变——从杂剧<西游记>到小说<西游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李伟实.《<朴通事谚解>与<西游记>平话》[J].零陵师专学报,1996第1期.
王淼.《浅析<西游补>中的孙悟空形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12期.
何天平,许雨婷.《论“孙悟空”影视形象的变迁轨迹及其现代性改造》[J].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4期.
候菊茹. 《论中国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D].山东艺术学院,2017.
作者:雪岩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