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个叫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人写了一本叫做《大数据时代》的书,从那之后,一些老板为了表现的新潮一点,通常都会在谈到数据的时候都刻意的说成“大数据”,尽管这个“大数据”和“数据”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多少算大,大了会怎么样这些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至今也说不太清,但这不重要,至少我们知道,李世石被机器人击败了,知识问答也被深蓝碾压了,一定是有些大事要发生。
没错,不可避免的技术革命正在来临,或已经来临,可是对于外行来说,这到底是意味着什么呢?谁会失业?哪是风口?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呢?
人人都该用数据
通识教育(liberal arts),也被翻译成博雅教育,原指城市公民应该学习的基本学科,是生活常识的部分,通常包括逻辑、艺术、自然科学等,万维钢把它翻译成“自由技艺”,意思是,这是原来自由人和贵族才有机会学习的东西,是培养领导的教育。我们先秦的时候讲的贵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是类似的。现代社会中,这些逐渐改进成了今天的“基础教育”。
为什么说通识教育是培养领导的教育,因为相对于专业人才,重视专业的深度,这些知识更加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广度,让人能够触类旁通,洞察更多的信息,进而更加准确的做出决策,而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出决策。
我们的教育中,这一部分一直是比较缺乏,这也是现在各种“通识类”课程火爆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和白领们,进入到社会中才发现,自己缺少一些底层的基本技能,所以花大量的时间补课,学习“写作”、“演讲”、“运营”,甚至包括“编程”和“数据分析”。
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变化,让社会资源的价值发生了改变,工业时代,最有价值的是能源和原材料,那是鼓励人们淘金的年代,是探险者的时代,能够在恶劣环境生存的探险家们,需要的是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解和优秀的个人素质。而数字时代中,信息和技术这些抽象的东西开始变得越来越值钱,我们也许迎来了一个创造者的时代,能够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无中生有,凭空创造出价值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这也许是写作、演讲、运营、编程和数据分析,成为我们的通识的原因。
最近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是“数据是新的石油”,不再纠结数据的大小了,只要有数据,就会有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据,每个集体、每个公司也一样,能够从数据中看到独特的价值,或许将会是对于未来领导者的基础要求。
数据不神秘
通识的一个特点是,入门不难。
数据分析说起来也简单,在Tiger的《商业分析入门》系列课程中,总结的商业分析常用流量其实就这几步:
在方法论的部分,并没存在特别高的技术门槛,有基础的逻辑知识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再利用excel 和基础的统计学,就可以做许多事情了,比如通过自我量化管理和数据分析,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或者在公司的业务中,加入相应的数据指标进行跟踪,并制定重要的核心指标,定期回顾,根据指标作出调整。这些都是在实际中,普通人切实可行的一些动作,随着数据采集工具、在线表单、数据分析工具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针对个人和小型组织的解决方案,懂得数据分析的思考方式,就可以直接为自己创造价值。
算法和直觉
通识的另外一个特点,相信你也猜到了,精通很难。
琴棋书画,修生养性,学习一下,很快就可以上手,可是真的想吃这口饭的话,就要苦练一番了。数据分析也是如此,尤其因为这是一个交叉学科,要求有多领域的知识作为基础,一个数据科学家要懂统计学和数学,计算机编程,还要有相关领域的知识。而这三个领域,每一个都不是软骨头,统计学和编程,都是需要一句句语言,一个个算法学下来的;具体领域的知识,需要的则不仅仅是书上的东西,还包括足够的案例支持和实践。
毕竟,数据始终是数据,算法能够得到的结果,还需要人结合实际的案例才能做出切实有效的决策,如何在海量的数据和眼花缭乱的数据指标以及公式中得到洞察,考察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经验,还包括他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判断。
有人说,直觉有时比各种理性的分析有效。不说逻辑上的幸存者偏差,《blink》里提到的那种“一眼便知有没有”的有效的直觉,是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的,有了大量的实践积累后,成为专家,才能够瞬间判断。而这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理性分析,是人在大量的接触不同的场景之后,自动识别出了其中的模式,进而产生了洞察,因此,前行的路上,少不了积累。
总之,数据科学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没有那么难应用,它其实里我们很近,甚至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可是如果想精深,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与其担心自己未来会不会失业,不如先试一试用数据思维先为自己创造价值,在实际的应用中逐渐学习,至少,学会应用数据的人,在未来胜算总会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