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安梦洁和冯一凡两位校报记者,首发于《淮阴师范学院报》2021年12月21日第2版。
张同刚老师起初并不想接受我们的采访,他一直说自己非常平凡,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直到我们再三联络,他才给我们讲述一段经年的记忆。30年的“学周”之路伴着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娓娓道来,“学周人”张同刚老师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衣带渐宽终不悔
1986年夏,张同刚毕业留在图书馆工作,立下为图书馆工作奉献的宏愿,开始了学习周恩来对图书馆工作指示讲话的实践之路。图书馆丰富的资料滋养着张同刚,他当时负责馆内图书采购这一方面,只要是有关周恩来的书刊资料,他都细细阅读、认真选购,这也为后来周恩来研究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996年,张同刚徜徉在图书馆学这一海洋,论文《周恩来与书刊资料工作》取得淮阴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与此同时,他调任学校校报编辑部工作。他服从组织安排,从头开始学习周恩来新闻编辑思想。
2019年,他又服从组织安排到组织部、统战部工作,他的“学周”之路又转向周恩来的统战思想。此时的张同刚工作更加繁忙,但他从未放弃“学周”。虽然曾有过懈怠的想法,但想到自己是被周恩来精神所滋养的人,就能充满斗志重新投入“学周”的海洋,30多年来一直如此。
“而今迈步从头越”。张同刚表示,能在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高校工作,感到非常幸运;能在学习周恩来精神的路上尽一点绵薄之力,感到非常幸福;能有更多的学生像周恩来那样做人做事,感到非常欣慰。
面壁十年图破壁
提及研究周恩来的历程,张同刚笑谈自己是“不会过日子也跟着人家学”。他说,在淮师的研究周恩来团队中,汪浩与王家云老师就像两颗“双子星”,他不停地从二位专家身上汲取营养,日积月累中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周恩来与书刊资料工作》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研究周恩来图书馆学的信心。
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建成的,文章是一字一句堆砌而成。到校报编辑部工作之后,他开始学习研究周恩来新闻编辑思想,经过日积月累,张同刚陆续有近30篇论文发表。
2020年,张同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70万字的《周恩来新闻纪事》一书。《中国教育报》在推介这本书的文章中说:“整本书,颇具考据价值,也可以称之为周恩来新闻活动的工具书”。提及此书的创作历程,张同刚坦言,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走了些弯路,刚开始撰写《周恩来新闻纪事》时引用的资料都没有注明出处,后来出版时专家提出必须要注明出处,他不得不又从头查找大量的引文资料出处。
绝知此事要躬行
报道学校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实践经验是张同刚的职责所在。《全国“周恩来班”创建联盟在淮安成立》在新华网刊发,《为国为民干好一番事业——淮阴师范学院创建“周恩来班”纪实》在《中国教育报》刊发,《“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经验交流暨研讨会举行》在中新社发了通稿。自1996年以来,张同刚在主流媒体发表有关学习、宣传周恩来的新闻稿50余篇。
张同刚不仅自己学习周恩来、研究周恩来,他还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引领学生学习周恩来。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他在校报开设“总理风范”专栏,精选周恩来的嘉言懿行,教育引导学生,如今已达227期。在他所培养的校报学生记者中,王辉、王新鑫、徐昌政、王健康等同学都获得过周恩来奖学金,还有很多校报记者同学一直投身于创建周恩来班的学习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育人的目标。
一起学、一起做是他与学生的相处之道。张同刚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么写,更要和学生一起写,教学相长,一起进步。他在传媒学院上课时,曾与学生相约以人民日报记者编辑的视角写一篇宣传学校的稿子。张同刚撰写的《师范学院有个“周恩来班”》的报道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而当时的学生陈雅也成功在“中国青年网”发表相关文章,后来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面向未来,张同刚说:“时代在变,但周恩来精神这束光永远不变,它将激励人们不断追光、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