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有心,人间有味》 汪曾祺散文精选
作家,是干嘛的?就是坐在家里写文章的。有些人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有些人是记录身边大小事,有些人是虚实结合妙语连篇,还有些人写不出来,或者根本称不上作家,只是一个写手。
作家其实是从写手慢慢演变过来的,而写手很有可能消失在前赴后继的英勇写作路上。因为认知的匮乏,知识架构不完备,思想枯竭,找不到素材,不知道写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源源不断地写作素材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当你读他的散文,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素材。
他写身边的事儿,出门遛弯,买菜做饭,下雨,人间草木等。为什么这些小事在于他这么有趣呢?因为他注入感情,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素材其实就是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看你带着怎样的心情去对待他,他就会以怎样的形式回报给你。
《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万事有心,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比如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认真,一方面需要妥协。第二部分是人间有味,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要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想必像祥林嫂式的人物并不少,他们找不到出路是因为对待生活的态度消极,观念不一样,注定结果千差万别。
看完汪老先生的散文,有种平淡的感觉,却能从这种淡中感受到真情实意。一字一句,一个小的片段,无一不是他的真实感受,无一不是他在真切的述说,无一不是他在吐露心声,读者有心,才能感受到这般热情和生机。
而他是天生的会写吗?那可未必。
一是从他的文中引用的古文诗句便知,比如宋人诗“四时佳兴与人同”,《论语·乡党》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没有熟读四书五经,哪能出口成章?古代文化已经渗透到他的骨子里,所以才能运用自如,融会贯通。在写作中所谓的积累,如此是也。
二是他的老师是沈从文。师从名门,也是写作的一个要素。如果你没有写作的天赋,只是埋头苦写,并无人指点,那么有可能会成为那个写万卷书却并没有拿得出手作品的隐形作家。作家写东西,必定是要表达出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让文有可读性。闭门造车,估计是造不出一辆好车的。
三是他的多情,日常生活的写字、画画、做饭,把普通的日常活得有情、有趣、有味,并把他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字一句传达给世人——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可见他对待事物的细心与多情。一个寡情之人哪里会有这么多的新鲜感触?
汪老先生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跟他的阅历脱不了关系。他经历过很多事,却能把这些不好与好的都变成自己的一种财富,变成一种平淡。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把所有的才华都表现在他的字里行间,他有着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所以才能写出温暖人心的文章。
现在社会对于写作者来说,成名的机会很多。如果不能静下来心来,写出的作品也只是一味迎合市场的需求,不能被时代所保存。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看作者的阅历,还要看作者的态度,抱着平淡的处事态度才能写出淡而有味的文字。
如果你还在为写作发愁,不妨学学汪曾祺。他是个有趣儿的老头儿,定会教会你如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