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作业:
1、如何才能知止?
首先,我们做人做事要有目标,踏实专注在自己的目标上。
其次,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三,我们要时刻谨记要用正向的语言、行为、思维来调整自己,引导自己。
第四,要明白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是谁,德要配位。
第五,我们要专注,活在当下。
第六,相信我们本自具足,用内在圆满完善的明德之心,去面对外在的生活。
2、列举20个善念语言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我看见你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谢谢你愿意帮助我。
你真了不起。
有你在真好。
你真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你对我特别特别重要。
祝福你。
为你点赞。
谢谢你总是这么乐于付出。
谢谢你的爱心。
世界因你而更美丽。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我为你骄傲。
祝你幸福安康。
见到你真开心。
谢谢你总是这么会照顾人。
我看到了你的付出与努力。
是的,是这样的,这也都是会过去的。
3、分享第三讲心得
第三讲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感觉有一束光穿透了我的身体,让我豁然开朗。
这一讲我听了不下五遍,每次想写作业的时候,又总觉得没有悟透。
何其幸运,我知道了“明明德”,明白自己是本自具足的,拥有先天无限光明的智慧和明德;又是何其有幸,我不单单知道,我还从知到学,走在了大学之道上;更是三生有幸,我还能有老师指点,从学到觉,从行到悟。
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觉,是圣人。
相由心生,外在的万事万物都是从我们的内心投影出来,无论是家庭事业身体,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在的心幻化投影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做到明明德,首先要从转念开始,时刻提醒自己用正言正行正思维去面对生活、面对世界,也就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念,我们就可以翻转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福报、我们的运气。正如神秀大师所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若尘埃。”
而更高的境界是“觉者”的明明德,觉者只负责觉照,只需要用明德之心去觉照,风来雨来觉照、烦恼来欢喜来觉照、善来恶来觉照,如同太阳普照大地,不分善恶美丑,不分好人坏人不分飞鸟走兽,太阳都觉照大地。
不停留在是非善恶对错之中,觉者只有一件事,就是觉照。
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觉照升起的那一刻,我们已经解脱。我们根本不需要心外求法,也无需心外用功,只需要提起觉照,在心上用功,守住本心,就可以彻底照见我们的明德,彻底彰显我们的明德,彻底觉悟我们的明德。
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
在讲儒家心法这部分时,老师用明德之心、圣人和经典这三个“止于至善”的解释来对应解读“体相用”,让我们深刻理解相和用是相对的、可变的;而体是绝对的,是不变的,又是可以万变的,体是一,又是一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相和用,但我们的本体是没有变过的。
内在的本体是无量的,无穷无尽的,但有时又是会被局限的、无法生发出来的。当我们没有了自信的时候,没有明明德的时候,我们的智慧本体就会被局限住。
所以,经典就是我们漫长人生路的导航与灯塔,我们需要经由经典去探索找到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明德之心,到达我们至善的彼岸。
而大学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也是大学之道的七个步骤、七个学修的阶梯。
“知止而后有定”,没有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只有定了,才能开智慧,才能到达圣人的圆满智慧。
修定就是修养我们定的功夫,修养我们的定力。首先定是镇定的定,遇事不慌张,沉着冷静,思想心情都很镇定。另外一种就是觉照的定力,无论外在怎么变,你的觉照不变,如如不动,止在明德上,止在至善上,这叫入定。
“知止而后有定”,止在目标上,止在善念上,止在一念上,止在至善上,我们才能定。安定了安稳了,定住了,你才能有静,定是因,静是果。
我们有三颗心,就像唐僧的三个徒弟,一颗心,就像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另一颗心就像猪八戒,贪吃贪睡贪色;还有一颗心就像沙和尚,容易随波逐流,像流沙一样没有定力。
如何才能静?当你定了,内心深处就有了宁静。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就是安安稳稳,平平安安。一个人有了定的功夫,就能够安安稳稳,平平安安。安安稳稳听课,安安稳稳吃饭,安安稳稳睡觉!
当你的心不乱了,安稳下来了,到了这一地步,我们就来到了虑,这个虑不是思虑的虑,而是过滤的滤,把一个很浑浊的水过滤掉,浑浊的水在晃荡的时候我们是看不到脏的,等水定下来,安下来,脏东西会浮出水面,垃圾还会沉下去,水会越来越清澈,我们再找个过滤网把上面、下面脏的东西过滤掉,水就会越来越清静。
虑而后能得,得的就是永生不灭的能生万法的明德之心,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宝贝。
我们总是在外求,却不知道我们自己本来就有这个最珍贵的珠宝。那个通天彻地、包罗万象的心就是最大的宝贝。
所以这个得不是得到外面的东西,而是发现我们本来就有的,这个过程就是明明德。
真真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