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发生,让你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就好比昨天临时起意,去了鹿门寺。
先一天,不知道是因为台风“利奇马”的大驾光临,还是由于赶写《三(1)班31年再相聚》完稿后的激动兴奋。总之,折过来,翻腾去的搞到半夜两点多才睡。
早上七点半,睡到自然醒(难得的一次)。看到同学群里国勤留言,说早上请我喝糊辣汤去。这就是我的好同学,好姐弟,群里的一句玩笑话,她就当了真。(写完《相聚》,发在同学群里,弱弱地问过一句:有人请我喝糊辣汤没?)
开心地回了她一句:“谢谢姐邀请,凉快点了再去细细品尝美味。”
我这人有个毛病,醒来后就无法再躺下去。洗脸刷牙,然后出门吃东西。
从早餐店返家的时候,看到一条微信,从上海回来探亲的杨,说等会儿过来我这里。我回了句:“好,在家等你。”
我是个好面子的人,虽然和杨认识十五年有余,他来我家里还是第一次,以前在上海客居,不算数。到家后,我立马动手收拾客厅,该藏的藏,该摆的摆。装点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十点半左右,我从小区门口把杨迎接到家里。刚喝了半杯茶,没说上几句话,杨就要走,我说:“着什么急,吃个午饭呗。”他说要去火车站退票,怕来不及,下午一点多返上海的动车,因为台风“利奇马”,不能成行,只好延迟两天再回上海去。
我说:“这叫,人不留天留呢。”看看时间快十一点了,就决定陪他一起,先去把票退掉,再安排其他事情。
两个火车站离我家差不多的距离,开车过去也就相差几分钟的路程。只是襄阳站在市中心,停车不方便,所以最后决定去东站解决问题。
退完票,出东站时,一个鹿门寺的广告牌立在我们的视线里。杨说:“身为襄阳人,还没去过鹿门寺,对不起庞德公,孟浩然”。我说:“我也是二十多年前去过一次,那时还是个愣头青,正谈恋爱呢,要不今天陪你再去一次?”。看看车窗外天空中浮动的云,杨回了个“OK”手势。
出了襄阳东站,右拐直接上六两河大桥,过桥直行,大约半个小时,车子就抵达了鹿门寺风景区的山门。
看看周围,好像没有停车区。只好先把车停在路旁的一片草丛里。下车后,问了一下门前的工作人员。这才知道,车可以开到里面去,缴纳5元停车费就行。
就在买票的间隙,天忽然暗了下来,还滴了几滴雨。杨担心下暴雨,就提议在附近走走,不上山顶。我安慰他说:“没事,我来过这里,山不高,爬快一点儿,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
车上没带伞,热情的售票小妹说,只要一百元押金,景区就可以提供两把免费的雨具,出景区时交回雨具,退还押金。没想到家乡的服务如今竟然这么贴心,真是有点儿小感动。
门票上是这样介绍景区的:“鹿门山原名苏岭山,频临汉江,与同是文化名山的岘山隔江相望。与环抱四周的狮子,香炉,霸王,李家诸山各具雄姿,共同构成了圣山之风景。远远望去,五山如仙女,云遮雾绕,忽隐忽现,直叫人心驰神往,想投入其怀抱。近观诸山,狮子山秀,香炉山幽,霸王山雄,鹿门山峭,李家山旷。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飘香,云雾缭绕的仙境。”
我俩拾级而上,台阶两侧丛林密布,大多是我叫不上名字的古老树木。彼此之间,盘根错节。粗大的枝干在头顶上参差交互,如蛟龙腾云架雾,似孔雀开屏漫步,像凤凰立于枝头,恰雄鹰振翅飞走。
差不多前行了十多分钟,就来到了鹿门寺庙门口,从门边的石碑上,我们了解到鹿门山,鹿门寺的起源之处。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烧香拜佛,直接从寺庙旁边的小路往山顶走。过了二十来分钟,杨说他有些爬不动了,我还感觉没什么难受之处。看来分别后的这八年,他忙于结婚,生孩子,开公司,锻炼太少,已经有些发福,肚子隆起得挺高。
稍做停歇,我俩一口气登上了山顶。站在望江阁里,习习凉风,吹散乌云,扑面而来,说不出的舒爽愉快。极目远眺,山下的汉江水,宛如一条长长的玉带,盘旋萦绕在襄阳城周围。
亭子附近,野枣树上结满了青青的枣子,山葡萄有的像紫晶,有的如碧玉,点缀在灌木丛中,惹得人直流口水。我径直走到构树下,伸手摘了一颗火红的果子,送进嘴里,重温小时候吃构果的甜蜜。
在山顶逗留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开始从另一条小径往山下走去。云淡风轻,太阳又开始炙烤大地。借来的伞,没用着防雨,现在成了遮阳工具 。途径一个指示牌上标注着庞公祠,浩然居,拜师洞的方位。我问杨要不要看看去,他说孩子放在爷爷奶奶那里,有些认生,不太放心,想早点回去。我也不坚持。
走至半山腰,看到一农家乐餐厅,才感觉饥肠辘辘,想吃东西。
一盘兔肉,一份汉江白条鱼,炒红薯叶子,加上凉拌蒲公英,很快就端上了桌子。饥饿之时,感觉吃什么都特有味,不多会儿,就风卷残云,盘子见底。
吃过饭,时间2点10分,杨迫不及待要回南漳照顾孩子,于是我们直接往山下走去。
车子开出大门时,还掉伞,退了押金。我们直接走东津大桥过去到襄阳城。这样,杨回南漳比较便利,不用绕行。
东津大桥上看汉江,水面宽阔,远非鹿门山顶上见到的样子。水中一片带状绿地正是鱼梁洲,襄阳中央公园就在此选址,是将来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襄阳城市名片之一。
车开到西城门,我们握手告别,相约下次再相会。
随文附上孟浩然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