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准则:爱的基础上,看到双方需求,满足双方需求。
上学迟到首先从心里重视这个问题,家长无所谓的态度,在孩子小的时候没办法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
心里重视了,孩子总迟到,看迟到背后的原因,用第三法解决。在孩子起初几次迟到就去解决,否则时间长了会养成习惯,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为啥总迟到
一:求陪伴。用第三法首先寻求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一上来抛出我信息,表达自己之后,直接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知道孩子需求,孩子说嗯后,不要再表达,倾听,知道需求,下一步直接寻求解决方案,引导孩子去思考。
二:求关注。对于求关注的孩子,就在做的好的时候关注肯定,不好的时候忽略。孩子就会越来越好。别三天没迟到你看不到,一天迟到就指责批评
三:被动反抗:平时对孩子打压太多,这不许,那不行,孩子积压了很多情绪。用迟到报复父母
四:孩子上学遇到挫折,害怕面对。
第41课作业:
1、练习使用第三法,特别注意表达和聆听的转换。复盘一下你运用的过程
今天在外面吃饭,我去的迟,一进门就看见孩子在生气。
我:怎么了?不开心啊?
孩子:……踢墙
我:看来真的很生气呢,发生什么事情了,可以告诉妈妈?
孩子:我喝了半杯饮料,那个大爷告诉爸爸我喝了那么多,爸爸就骂我了
我:哦,他们冤枉你了,你很委屈。哦,来,妈妈抱抱
孩子……抗拒
孩子:我不吃饭,我要玩手机,爸爸不让我玩。
这时候,爸爸走出来说:吃完饭才可以玩手机
我:咱们先去吃饭,吃完饭在玩。又在开始给建议
孩子:不要,不给我玩手机我就不吃饭
孩子的需求:先玩手机在吃饭,爸爸,先吃饭在玩手机
我:那你说怎么办?咱们一起想一个办法
孩子:我不知道,我就玩手机
自己太着急,这个时候不适合用第三法,明显孩子还处在问题区,需要被倾听,但是当时没有,孩子说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不知如何去引导,直接提出建议
我:那你先玩五分钟,然后去吃饭,吃完在玩,行吗?
孩子:我就要现在玩,不让玩我就不吃饭
我:哦,这样啊,那爸爸想让你先吃饭,要不然爸爸会生气的。又回到固有模式,说教
孩子:不吃,就不吃
我:那你看这样,行不行,先去吃饭,吃完玩15分钟怎么样?平时规定玩10分钟
孩子:乖乖去吃饭,但是情绪还在
问题:不能熟练应用倾听,总是忍不住给出建议,本来是爸爸和孩子的问题,应该让他们两个去解决。有情绪我可以倾听,把问题抛给他们自己
2、在运用P.E.T.的过程中,你能区分什么时候聆听、表达,什么时候该给建议吗?说一个你运用的例子吧!
孩子有情绪聆听,我有情绪表达。谁先有的情绪先倾听谁。先让对方说。才有可能让对方听我们说。情绪太大,积极暂停,先离开,平复了情绪再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