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形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事实);(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观念);(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一、事实
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即大脑中的每个观念,都来源于大脑对真实存在事物的描摹;而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的。
客观事物存在有两种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是有形的实体;要确定它的存在,我们可以直接实地考证。事件是事物之间的联系,除了特定的时空,亲眼所见,就是一种无形的存在; 为了证明它,就只能找一些间接的证据。
事件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要确定其真实,除了亲历获得第一手资料外,要严格审查间接证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观念
事物与事件,在我们大脑中的印象符号就是观念,是一种主观的意识。从形式上分,忠实反映事物的客观秩序,就是正确观念;反之,就是错误观念,是麻痹大意、不专心的产物。
从程度上分,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称“简单观念”,如“猫”;反之,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称“复杂观念”,如民主。
我们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它是我们的认知工具。 对观念的本质认知,永远是它在外部世界的根源。
观念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不断的变化,比如对艺术、对生命、对我们所研究的事物……
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似乎观念也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成长。
三、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而且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沟通才能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观念之间的联系与表达就是陈述。陈述在逻辑学中特定的含义叫“命题”,是要作出真假判断的。词语是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就是命题。
因为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涉及真假问题,而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
清晰有效的表达就是沟通,是“命题”的关键。
有益沟通的几个基本原则:
1、避免“知识陷阱”;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说完整的句子。
2、不将主观看法当客观事实;
泰山在山东和山西之间——这是个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要么真、要么假。但是如果我说泰山是秀美的,这个命题就糅合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对主观命题的真假作出随意的判断,就像我们刚才所做的那样。客观命题的真假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如果我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我就必须为它作论证。
3、避免双重否定;
4、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5、避免模糊和多义语言;
6、避免闪避式语言;
慎用模糊语言,避实就虚;表意要直接、简练、优雅。
四、真相
逻辑思维的目的,就是找到事物的真相。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本体真相是一种客观存在,就象桌上的书;它的对立面是虚假的幻象。
逻辑真相是关乎命题的真理性,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相符说是真命题,反之就是假命题。真命题在思维和语言中会自动呈现。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延伸:
对真相的本质的理解,称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意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比如根据相对论推导出其他真理。
这是逻辑思维的一个思想框架。
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