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F放心,老师一定会讲的,给孩子一个目标,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老师的愿望。除了看到眼前的成绩,这类家长还看到了孩子的远期发展,他们看得更远。通常这类家长培养的孩子也都错不了。
还有一位男孩子妈妈L告诉我,孩子爸爸常年在国外工作,这男孩子从小身边缺少男性的榜样,所以妈妈给孩子选辅导班时,优先考虑男老师,而且有时自己还会听听课,帮孩子遴选优秀的男老师。L希望,老师不但能帮助孩子解决课业的问题,还能作为一个男性的榜样,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指引。
相比上述家长,这类家长为孩子考虑得更加长远。对孩子的精神指引,别管是不是辅导老师的职责,就因为这样的用心家长,老师也愿意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孩子。
还有一些家长,全程陪孩子上课,帮孩子做笔记,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家长还在课堂上和老师互动,在课后和老师保持长期的交流。当然,这都是在孩子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基础上的。家长的努力,当然不会白费。
二、 虎头蛇尾、勉强应付型家长。
(一)、对孩子的关注缺乏连续性的家长。
曾经有一位家长H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孩子在重点高中上高一,是个男孩。她是一个年级家长群的群主。一般来说,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基础都是不错的,家庭教育基本没有大问题。家长都是有些教育方法的。能组建学生家长群,说明H是个热心的人,也是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通过和她前期的交流,我也了解到,她的儿子从小学开始上辅导班就是她在咨询和陪伴。看起来,她是个很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
但是,H的儿子在重点高中的成绩始终处于中游,而且这个孩子在参加了半个学期的辅导课后,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个结果让我感到意外。
在一次浏览了H的QQ空间后,我猜到了原因所在。原来,H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是一位志愿者,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比如看望贫困地区的儿童,给他们送去募捐到的衣物,去养老院帮助护理老人等等,这样她关注自己孩子的时间自然少了。
H的孩子在辅导班上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而H除了在初期和我、和授课老师有过几次交流后,后期基本没有交流,可能是她没时间吧。后来她和我说,也是因为没时间管理,她解散了自己组建的家长。听说她的孩子最后考取了一个二本学校。
通过仅有的几次交流,我感到H是个很善良的人,为人热情、周到,但是很可惜,她没能给自己的孩子更持续的关注,没能在孩子关键的高中三年持续不间断地帮助他。
(二)、勉强应付的家长。
我的同事Z,女儿上高一。小姑娘在普通中学,成绩中等。她爸爸对她的成绩不满意,希望她有所提高,所以把孩子送到辅导班。
但是由于学校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这孩子在上了4次辅导课后,感觉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所以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意再上课了。
Z和我简单沟通了这情况之后,感到很无奈。他还想让孩子接着上课,“但是孩子大了,家长说的话不像孩子小的时候那样管用了。”
我给了他一些建议,他并没有听从。据说,他的女儿在后来的学习中、生活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提起女儿,Z也越来越多的表现是沉默。
Z的女儿长得挺漂亮,小的时候我也见过,挺机灵的一个孩子。Z对女儿的教育也很重视,从小学就亲自辅导孩子。但是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来,Z辅导孩子的方法有些问题,他是“授人以鱼”,而没有“授人以渔”。从女儿上小学,他就亲自教孩子。但他教孩子的更多的是具体学习内容,而不是学习方法。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学习内容越来越难,家长作为非专业人士,就学习的内容来辅导孩子自然是力不从心,而孩子也没有在Z过去的辅导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不论是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还是对孩子精神上引领,即便是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当下,很多家长还是凭本能、吃老本在指导孩子。这在小学、初中等基础阶段还能维持,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不仅会在学业上遇到更多更难的问题,也会在生活里遇到更多更难的困扰,可是家长没有和孩子同步或者比孩子更快地成长起来,怎么能给孩子有效地指导呢?
做家长呀,怎么能不学习,怎么能不持续学习呢?如果不能,代价就是不能把握孩子的成长呀。
三、没有能力指导孩子的家长。
(一)、没有指导意识。
有些家长把孩子往辅导班一送,就不管了,既不在开始报班时主动和老师沟通,也不在辅导过程中了解孩子的上课情况,甚至不能主动交费。总之一句话,这样的家长,缺乏指导孩子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