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杜甫虽然出身在一个让我们神往的大唐,却赶上了唐朝由盛而衰,战火连绵的几十年。
请翻开《蒋勋说唐诗》的第128页至第156页。聊到杜甫,大家脑海中一定会立马浮现一个眉头紧锁、忧国忧民的小老头形象;提到他的诗,我们就会脱口念出“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样的句子来。那么,请思考几个问题:
1.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是如何塑立起来的?
2.为什么称杜甫的诗为“诗史”?
1
杜甫跟李白的友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李白比杜甫年长,成名也比杜甫早,但是,杜甫却始终把李白视作小兄弟,关爱有加;还有一个呢,相对于李白对杜甫的欣赏来说,杜甫对李白更加推崇,对他的情谊也更加深切。
在现存全部杜甫诗中,关于李白的就有数十首。
其中有赞赏李白才华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表达对李白深切思念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更有对李白的遭遇抱不平,为他担忧的《梦李白二首》。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李白因为小人诬陷被放逐到夜郎,大概是今天的云南、贵州一带,很久没有消息,那个地方瘴疠横行,所以杜甫既担心又难过;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老朋友到我的梦里来,大概是知道我非常想念,来让我见一下。
他又担心李白到底是不是还活着,不然为什么会到他梦里来,所以说“恐非平生魂”。
这里面有杜甫对李白的深情厚谊,我们平常写诗,是不会用这么重的句子的。杜甫就是那种老在担心的人,很像处女座。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里非常有趣,杜甫用到李白也曾经用过的典故——浮云与游子。李白是一个不断流浪的人,总是跑来跑去,有时候也写信说要来,可是又不来。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连着三个晚上梦到你,所以也知道你非常想念我。这即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看看这个繁华的城市,为什么只有李白这么憔悴?“孰云网灰灰,将老身反累”,杜甫写《梦李白》的时候,李白因为在安史之乱时,与永王李璘在一起,永王最后被当成叛贼,所以李白也被流放夜郎。
杜甫认为李白不用担心这些事情,不管现在是不是阶下囚,总会“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非常确认李白在历史上会留下声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肯定与赞美。这么重要的判断竟然是在李白流放期间做出的,也就更为特别,不难看出,杜甫对于李白的感情不是即兴发挥,更不是逢场作戏,而是发自肺腑,一片真挚。
2
《丽人行》是杜甫很重要的诗歌作品,描绘的是女性在春天盛装出游的景象。这首诗是歌行体,同李白的《长干行》一样都来源于民谣系统。
杜甫写过很多“仿乐府”,他已经离开了贵游文学,开始追求比较平铺直叙的歌谣体。
李白的诗里面有很多形式上的创新,对贵族的华丽生活多有涉及,杜甫这方面的因素相对比较少。越到后期,杜甫越是返璞归真,几乎不卖弄文字,华丽的东西都拿掉,非常平实。
杜甫世称“诗圣”,又因为全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变化,因此得到“诗史”的称誉。李白的作品与他所处的历史与时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大,我们在读李白的《将进酒》或《蜀道难》时,不会感觉到李白的诗与历史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他会有一个现实环境的背景,比如说我们猜测《蜀道难》可能是以唐玄宗到四川为背景。可是李白在创作过程中,会把事件抽离掉。
杜甫与李白个性极其不同,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有非常具体的事件,可以说他是诗人当中最具备纪录片导演个性的,他的诗有纪录片的功能,是见证历史的资料。
蒋勋先生说,在杜甫诗里面,如果要他选,他通常第一首就会选《石壕吏》。这是他看过的所有类似纪录片的诗歌当中最让他感动的一首。
从“暮投石壕村”一直到“独与老翁别”,如果把一个个画面连起来,可以看到从黄昏到天亮这个时间段里所发生的一个历史悲剧,讲战争让民间一个家庭破碎的过程。
有这样一首诗在那边,真应该向杜甫好好鞠一躬,历史上太少人去做这样的记录,太少人有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这首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一九七零年代美国反越战的时候,常常被提出来证明战争的可怕。
《兵车行》讲的也是抓兵。这首诗没有具体的时间背景,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随机抓取一个小片段,集中反映了玄宗时期穷兵黩武、连年征战所造成内郡凋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杜甫作为一个优秀的社会诗人,用纪录片的方法描述了一个时代开疆拓土的战争背后悲惨的事件。
在唐代历史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帝王的功业,其背后却是人仰马翻、妻离子散的悲剧。杜甫的“三吏”、“三别”,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悲剧,他记下了这些悲剧,让文学成为另外一种历史。
没有他的记录,我们会说唐朝是一个辉煌的时代;读了他的诗,会看到辉煌灿烂的背后,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
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对天下的忧虑忧愁都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都写透了。
所以我想,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已经被历史定格,那么杜甫这个话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他虽然出生在一个让我们神往的大唐,却赶上了唐朝由盛而衰、战祸连绵的几十年。
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和衰败的官僚世家背景,注定了杜甫既不能像李白一样“纵情诗酒”,又不能像王维一样“坐看云起”。他身负“太平宰相”之志,以天下为念,忧国忧民。
草堂破败、幼子饿死,一腔抱负未酬却已鬓染白霜,这样境遇凄惨的杜甫,怜的却不是自己,居然还能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的句子。这是怎样的大悲悯、大慈悲!
在《观公孙大娘》中,诗人心中系念国运的没落与王室的衰微,感时而抚事,少年时愉快的回忆化为历经沧桑后深沉的感慨。“五十年间似反掌”,乐极而哀来,玄宗墓木已拱,自己年纪也大了,足茧荒山却不知向何方,令人读后,穆然而深思。
杜甫的愁与李白的愁不一样,李白的愁是生命本质上的哀伤,杜甫的愁是因为他感觉到繁华盛世已经过去了,民间的疾苦时时在扰动他的心灵。
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主张在天下推行仁政。那么杜甫用他的诗歌“不遗余力”地鼓吹这样一种思想,宣扬这样一种理想。
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社会最大的危害,而杜甫对于这种现象也是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
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的文学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那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一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以至于我们凡是听到这方面的事情首先要想到这句诗,他对这方面体会得最深切。
4
蒋勋先生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喜欢杜甫,其实,在读这一本书以前,我也有同样的看法,总觉得杜甫的那些诗太沉郁太罗嗦,密密麻麻一大片读下来,几乎就没有触目惊心可供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句子。
杜甫的诗,仅仅依靠在教室里抄写、解析、背诵,是永远也没法懂的。要读懂杜甫,得等到真正经历或目睹了普通人生存在世间的悲欢离合,等到发现在这个世间有太多无可奈何,直到那个时候,才能体会其中含义。
开始被杜甫打动的时候,也就知道自己到了哪一个年龄阶段。
更重要的一点是,蒋勋先生并未拿李白和杜甫进行高低的比较,他赞扬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也同时欣赏李白的自我实现,“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开阔的文学观点。
《梦李白二首》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