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1.缘起
开始持续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半年多了,却一次也没敢投稿。回头审视自己的文字,总感觉写得单薄,却又不知,怎样才能让文字厚重起来。
思索间,忽然想起,前几年在新浪博客上,每天都会读王维审老师的叙事,常被他独特的视角打动。(后来由于自己胳膊不明原因的发沉,除了工作,很少碰电脑)。
打开手机,百度搜索“王维审”,惊喜发现,王老师已经由单纯地写“教育叙事”,转为研究“叙事教育”,已经出版了教育叙事理论专著。这,正是我需要的!
我在自己常购书的两个网站搜索,很遗憾,没有找到《教育叙事理论与写作》,只找到了王老师的《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走向有意义的写作》《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果断下单,将后三本“觉者为师”系列都买下。
书到后,用一周时间,我首先阅读了第一本《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走向有意义的写作》。读完,心中豁然明朗,自己的困惑有了答案。
2. 教育叙事是什么
在第二章《问题性写作:改变教师的教育实践》中,王老师说“我发现,大多数人喜欢写小故事。在这些文章中,有人物、有地点、有时间,故事的描述也颇有文采。但是,我却以为,这样的文章还算不上是教育叙事。”
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教育叙事呢?我迫不及待往下看。
“叙事,不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展的一种行动研究,叙事的目的是揭示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叙事,一般指教育叙事文本,相当于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就是对某个或某些教育故事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后写出来的文章。”
王老师选用自己一篇短小的教育叙事《抱一抱自己》为例,呈现了教育叙事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讲了一个小故事,二是有了针对故事的思考和反思,三是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即“一个故事+理性反思+教育主张”,这是最基本的单一故事型叙事写作策略。
回想自己写过的“叙事”,我发现了问题所在:有的只有故事,有的是故事加反思,教育主张基本没有。
自己的见识、思想高度不够,不能表达出理想的教育主张,怎么办?
继续读,原来王老师有时候也会遇到这个困惑,他说“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选择请别人来替我说话。请谁?名人大家的经典语录,流传甚广的经典故事,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点明主题、升华主张。”
当然,要想这些故事和名句信手拈来,我们唯有一条路——读书,读书,再读书!
3 .教育写作怎么才有“专业味”?
自己的文字,小儿科,真是拿不出手。怎么写,才有“专业”的味道?
王老师提了两个建议:
建议一:写文章必须从“写文章”开始。
若想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并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就需要在每一次下笔时,都以写文章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量减少随意的、漫无目的的写作。至少你要在文章中说明你的一个观点,一点思考和一种主张。
建议二:写文章必须要学会“拾级而上”。
王老师指出,教育的写作层次可以分为三级:一是问题性进行写作,这属于写作的初级阶段,我们大多数老师的写作都属于这一层级;二是主题性写作,是指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问题化写作,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和思考能力以后,就某一教育现象进行的持续、深度写作;三是研究性写作,这是教育写作的最终目标,写作者通过写作、研究,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完从“师”到“家”的转变。
回头看自己以前的写作,随意性很强,遇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缺乏系统性。易经中有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以前,不管是字数、写作频率,还是表达观点,都没有明确的目标。走着“取法乎下”的路子,长进自然不大。
定一个怎样的目标,适合自己呢?就我目前的状况来说,思考、实践最多的,是“整本书的阅读”以及“作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两个专题,进行主题性写作;写作的频率,一周不低于2篇;写作的字数,不低于1000。
4.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一个人走,可能走得很快,一群人走,会走得更远。王老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叙事者”团队的成长故事。
“叙事者.望亭团队”是“叙事者”团队中最具成长力的一个分支团队。在校长毛家英的带领下,一年零五个月,500多天,12名成员没有一人漏交作业,没有缺席一次线上活动。现在,无需提醒,无需逼迫,读书、写作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
这样的团队,我也想加入,马上进QQ,加入“叙事者”。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一位好朋友,她也马上加入了。
团队里的伙伴们,每天分享自己的作品,刷新了我的认知范围,拓展了我的思维和眼界。周围都是努力的人,自己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也开始在群中分享自己的作品。
5.人生不设限
加入“叙事者”团队,坚持读书,坚持写作。这些努力,不会带来现实的荣誉,也不会增加工资收入,也许在有的人眼里看来毫无价值。但是,这是一种朝向内心的努力,这是一个精神觉醒的人的努力。
有开始的勇气,有坚持的决心,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这就够了。
人生不设限,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会一点点改变。